集团门户     中 -文   |   English
快速导航
媒体关注
在这里,我们聆听媒体对我们发出的声音。
尤小平:新时代浙商的光荣与梦想

封面人物小档案:

尤小平,瑞安周田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石化工业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个历经20年发展的民族品牌正擎起中国化工新材料工业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标榜着一个企业的绿色责任与人文关怀,高扬着一个产业走向世界的光荣与梦想。

在浙江温州,享誉“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盛名的瑞安,有一位现代企业界的商业志士。他以独到的眼光、无畏的胆识和博大的胸怀,矢志不渝地追逐一个又一个前进的目标,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品质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他永不言弃,表现了坚定的战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热情。他就是中国石化工业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唯一拥有两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华峰集团的掌门人尤小平。

说到尤小平,人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个精明的“浙商”形象。提起华峰集团,人们自然会想到享誉全国的“新温州模式”。毋庸置疑,华峰和尤小平,已经成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作为华峰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在“轻工”支撑经济的温州,独辟蹊径进入“石化”领域。他用了二十年时间,登临聚氨酯行业“华峰之巅”,把注册资本50万元的小企业,做成资产总值近100亿元的行业“巨头”,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建设成为一个产业遍及全国的聚氨酯工业王国。

华峰的抛物线式崛起

尤小平的成功并非平步青云。1973年,15岁的尤小平进入瑞安周田人民公社办的莘民禽畜蹄壳毛制品厂工作。人小志气大,工作不到一年,由于做事踏实,头脑灵活,尤小平颇得当时的副厂长赏识,被调派去做供销员。16岁的尤小平就开始天南地北跑供销了。 

80年代初,温州仿佛一夜之间,竖起了千家万户的工厂。拥有敏锐市场眼光的尤小平看到了塑料编织袋产业市场需求旺盛,便建议工作的工厂进入这个行业。厂里认可了尤小平的建议,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成立了瑞安市塑料七厂,并果断引入设备,在瑞安率先生产塑料编制袋。尤小平也被任命为副厂长,分管供销工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塑料编制袋产销两旺,塑料七厂很快就在瑞安小有名气。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潮起潮涌。温州人潜在的经商意识在走南闯北中复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尤小平毅然决然放弃副厂长的职位,“下海”经商。

1991年5月,尤小平投资50万元创办从事简单塑料制品加工的红帽子企业——瑞安市塑料十一厂(华峰的前身)正式挂牌成立。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终于诞生了。

作为一名有着远大抱负的企业家,从建厂那一天起,尤小平就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视为立业之基。他看着第一批塑料袋出现在面前,心里涌起股异常的情愫,仿佛一位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降临人世。

凭着过硬的质量和娴熟的销售手段,尤小平创办的塑料十一厂业务蒸蒸日上,越做越大了。1991年,塑料十一厂的年产值还只有409万元,第二年便直线上升至1193万。到了1994年,年产值更是高达1817万,创造了温州模式“小商品,大市场”的又一范例。

然而,对于正当青年、有着宏伟目标的尤小平来说,塑料十一厂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小试牛刀”的开始而已。当他登上人生的第一个高度之后,他期盼的是下一次更为激动人心的超越。

时间走到1994年,华峰率先完成了从传统行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

当时温州小商品发展正如火如荼,生产鞋子的厂家更是犹如雨后春笋,一家家拔地而起。用于生产鞋底的重要原料聚氨酯鞋用树脂自然也就成了“香饽饽”。

尤小平“居安思危”地意识到,“小商品”时下固然可以赢得“大市场”,但“低门槛”必定让产业走进“死胡同”。

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总能成竹在胸,预先嗅出一些气味的尤小平把目光瞄准了聚氨酯鞋底原液。其实早在1984年,尤小平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产品时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高投入高盈利的领域。由于当时资金、技术等都不具备,才忍住进入该产业的“冲动”。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直关注着这一行业的发展,他在等待着最合宜的时机。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1995年1月,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尤小平,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起了一条聚氨酯鞋底原液的生产线,跃过塑料制品加工业这个过低的产业门槛,掀开了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的层层防线,冲进了这个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分子材料产业。

经过第一次产业转型的成功,尤小平坚定了对聚氨酯产业发展的信心。1997年,华峰的产值达到2亿多元,可谓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然而尤小平没有停止产业扩张的步伐,又瞄准温州制革业的主要原料合成革树脂大部分依赖进口时的商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入2000万元再打造一条聚氨酯革用树脂生产线。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市场迅速回落,整个行业环境普遍不景气。这个决定一提出,就遭到了公司董事会的质疑。不过,没想到这个冒险的决定,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年的销售总额达3亿元。

作为企业决策者,尤小平想得比较长远。“危机下企业只有立稳脚跟,迅速壮大,才有不被吃掉的危险。”随着温州制革业的发展,其生产原料合成革树脂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与其看着这些原料从国外进口,还不如自己生产,分享这块“大蛋糕”。

1999年,尤小平再作惊人之举,投资有“贵族”产品之称的聚氨酯纤维(即氨纶)产业,这次逆势投资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赞成。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交所A股上市,实现了温州民企国内上市“零”的突破。

尤小平说:“在市场低谷中培养新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危机并没有阻挡华峰加大投资的步伐,反倒促成华峰在随后10年里争得率先突围和发展的先机。

从2006年开始,华峰在“做强主业、适度多元、产融结合”战略思想指引下,延伸价值链,遵循“横到边、纵到底”的产业布局,接轨长三角、拓展中西部、挺进大东北,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一个个产业堡垒。华峰超纤、华峰铝业、华峰保温材料、华峰聚酰胺、华峰热塑性材料、华峰物流、华峰房产、华峰金融……一批批新项目紧随而至,合奏出华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交响曲,成就了华峰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民企“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

回首来时路,尤小平由衷地说:企业发展就像是一条抛物线,为了让华峰走得更高、走得更远,我们必须在一条抛物线到达顶点时,换一条抛物线,走到另一条抛物线上,这样才会形成阶梯发展。尤小平的“抛物线论”概括了企业发展的模式,更是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企业资本运作的高深经营战略。

温州模式下“一枝独秀”

《庄子?刻意》有云:“‘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尤小平熟知,如果要把华峰打造成百强企业,就必须“吐故纳新”,不断地进行扬弃,扬长避短,敢于去突破任何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框框。

1996年,华峰集团成立时,还与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尤小平始终认为,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在的华峰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家立志于打造世界一流聚氨酯产品制造基地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华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的华峰应该说只是完成了第一次创业,要最终实现其远大目标,华峰就必须进行第二次创业,必须尽快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逐步向现代企业靠拢。因此,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华峰集团能否成功进行二次创业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从家族式经验管理到现代科学管理的转变,也就是说取决于华峰集团能否是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的转变。

在这个有着“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称的温州,民营企业多半都是从家庭小作坊发展起来的。这种家族经营模式在当时企业规模小时确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和优势。资本高度集中,决策速度快,能够及时把握市场机会。但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以及入世后全球化的竞争,单纯依靠自身积累恐怕难以寻求更大规模的发展,华峰又该如何生存下去呢?

思路决定出路。尤小平没有停留在思考而是体现在行动上。1997年,他将家族的小企业整合起来成立了华峰工业集团。这一切看起来,华峰已经是个“大企业”了,但是尤小平心里明白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他深知:做企业就像推雪球上山,越往前滚,雪球就越大,就越发停不下来,就需要有更大的后劲才能让企业攀上新的高峰。

这股后劲要从哪里获得呢?尤小平开始觉察到企业发展潜在的危机了。当时尤小平想到的是,只有利用社会资本实现资本的迅速集中,才能尽快做强,应对国际化的竞争,亦即上市融资。

而这样一来就必须打破封闭的所有制资本结构,势必会危及到家族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大家都不愿意把手中的企业拱手分给别人。尤小平借鉴了当时国家从特区试点开始,从增量改革入手的改革模式,采取了“从母体突破,在体外新生,促整体提升”的制度创新思路。也就是一方面坚持私人控股,保持民营企业的资本特色;另一方面吸纳社会资金,实现资本社会化。企业管理人员全部持股,通过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形成了集团公司控股,高层持大股,兼顾中层的股权结构。

尤小平选择了以氨纶公司作为试点,集团公司控股51%,其余的49%由自然人持股。随后,为促使氨纶公司尽快上市,尤小平又着手调整氨纶公司的股权结构,集团股份被稀释至47%。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成企业体制、股权结构、管理结构的完善,有步骤地实现企业制度的转型,健全“三会”职能,实行两权分离,促进公司法人治理规范化。

几经周折后,在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温州第一家民营企业的A股上市公司。可以说氨纶公司的上市是实现华峰规模扩张、体制创新的一条高速通道。它使得华峰抢占了资本市场先机,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上市给华峰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是什么?在华峰氨纶上市当天,面对媒体记者的提问,尤小平不假思索地说:“之前,如果说华峰集团的发展是做‘加法’的话,那么上市后则是在做‘乘法’”。

华峰氨纶的上市,并不是华峰的最终目标,而只是华峰开展制度创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使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开始。

随后几年,尝到了资本市场甜头的尤小平,在集团内部把华峰氨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经验成功地进行了推广与复制。

华峰集团的制度创新或说体制改革,可谓是民营经济的“腾笼换鸟”。

2011年2月22日,华峰超纤在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这标志着华峰集团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正式诞生。一家集团企业自主培育两家上市公司,这在温州乃至“浙江资本板块”都是“一枝独秀”。

关爱员工客户释放大智慧

2003年,经过十多年的创业实践,尤小平在集团员工大会上提出了“共同目标、共同创业、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四个共同”核心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切实体会到华峰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最佳平台。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寒潮席卷全球,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一时,“裁员减薪”成为那时国内企业救活自身的通用“秘籍”。

面对寒潮袭来,华峰下属各公司也同其它制造企业一样,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开工不足的情况。然而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尤小平坚持“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在企业里做出了“不减薪,不裁员”、“不让一个员工下岗”的承诺。

尤小平说:“华峰能有今天的成就,绝对不是我们自己几个人,想怎么干就干得起来的。我非常幸运,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遇上了。虽然当前企业遇到困难,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喝水不能忘了‘挖井人’。员工们为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困难面前,保住他们的‘饭碗’,不仅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企业家的良知,也是企业‘四个共同’文化核心理念对我们的要求。”

与此同时,华峰适时推出带薪年休制度,采取带薪培训、带薪休息的缓冲方式化解困难,有效稳定了员工队伍。尤小平认为,员工是企业的财富。现今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已经不再是要素制约,而是思维、观念的制约。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惊喜。

尤小平不止一次在企业内外部会议上提出,“让员工的内在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让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实现。”

无论是员工的工资福利、住房保障,还是员工的学习教育和绩效机制,华峰尽量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华峰在温州民营企业中率先推出了员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住房问题上,华峰投资6亿多元,建造了专家楼和员工公寓,为有住宿困难的外来员工提供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住宿条件。

华峰积极构建“学习型企业”,本着“培训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宗旨,建立了“在岗学习,集中培训,知识管理”三大培训机制,形成全员岗位学习培训体系;成立培训中心,建立了内部培训师队伍,每年投入近500万元,专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员工进行培训。在企业里营造了全员学习、全员沟通、全员创新、全员发展的氛围。

近三年来,华峰四次普涨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薪酬,使员工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忠诚度。

在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的同时,作为企业掌门人的尤小平没有忽略员工更高的精神需求和良好的精神享受。他从吃、穿、住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等精神层面各个角度去满足员工的需求。

对内它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成功处理好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对外它体现了企业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了企业与社区、社会之间的关系。

尤小平不仅善待员工,对公司员工实施人性关怀,同时他也善待客户,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了一条安全、稳固的、强强互补的社会化的“供应链”。

记得有一次,华峰超纤公司接到广东经销商海岛公司的一个电话:“有一位重要客户提出一笔两天内交货的订单.完成这笔交货,对该公司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时华峰生产繁忙,根本没有办法满足这个客户的要求。得知消息的尤小平却说,“客户的需求就是华峰的责任”。华峰毅然接下了这笔订单。为了公司的信誉,华峰发动车间员工的能动性,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仅24小时,客户的产品赶出来了。由于温州距离广东路途遥远,1天时间,无论如何不能把产品运到客户手中。了解这一情况,尤小平又立即责令将这批货物由海运改为空运。这一改就给华峰增加了数十万的运费。有个别人想不通,可尤小平说:“为了保证信誉,几十万元值!再多也值!华峰人一诺千金,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无独有偶。2009年9月5日,华峰氨纶公司包装员工发现一产品外观与正常产品对比有少许差异,秉着“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的质量意识,她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了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情况。接到汇报后,尤小平责令该公司立即召开质量事故现场分析会,当找到造成这批“瑕疵”产品的症结后,却发现该批产品已经发往公司各驻外办事处和部分客户处,尤小平毫不犹豫作出了决定:“为了公司的品牌信誉,我们必须对所有“瑕疵”品进行追回处理。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我们也不能让不良产品流到用户手中,造成用户的损失!”。

以上只是尤小平诚信经营、注重承诺众多事例的冰山一角。

2005年,聚氨酯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如果华峰将上涨之后的成本转移到终端用户的身上,必然会引起鞋革类企业生产成本的巨涨。作为国内聚氨酯产品制造的龙头企业,华峰主动承担了价格压力,为稳定下游行业市场秩序做出了贡献。2009年初的金融危机,华峰部分长期合作的下游客户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生存考验。与此同时,根据合作的诚信度,不管市场上原材料供应多么紧张,尤小平总是竭尽全力保证客户的产品供应,为客户铺货周转资金,把客户这个“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损失降到最低。

在温州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尤小平带头人讲诚信,管理人员讲诚信,员工也讲诚信。是诚信让华峰诚待员工与客户,是诚信让华峰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是诚信让华峰得到用户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是诚信促使了华峰健康持续发展。

践行“责任关怀”体现绿色责任

环境的质量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休戚相关。尤小说:“在环境保护方面,公众对化工行业一直存有误解,其实化工行业的排污标准是完全可控的,关键是看企业愿不愿意去做。这是一份尊重生命的绿色责任,所有的企业家都应承担起这一份责任。”

尤小平每次来北京参加两会都会发出在国内企业推广“责任关怀”的呼吁。3月上旬,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尤小平,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在企业界倡导推广“责任关怀”的建议》,其核心内容是:把“责任关怀”纳入企业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要把“责任关怀”的评价作为企业评价的一项经常性内容,作为考核企业是否注重环境、安全、健康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尤小平说,关注员工健康、关注环境、关注社区民生目前不是企业愿不愿意的事,而是必须要做的事。不这么做,企业内部和谐不了,社区环境和谐不了,企业发展也就长久不了。化工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见效周期长。如果一个化工企业没有长期打算,不立足于长远,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收益。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公益行为,也应该超越简单的捐赠,它已经内化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责任。安全、环保、节能不能简单地视为外加的社会责任或法律要求,它能给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利润。”这是尤小平对“责任关怀理念”最直观的理解。

作为一家化工企业,华峰始终关注环境保护,引进吸收国际先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个性化、人性化、高质量的安全绿色环保新产品,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企业。华峰每年定期举办“环保开放日”活动,邀请附近居民、人大代表、新闻媒体前来参观。每日在厂区宣传栏公布废水监测结果,每月在网站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每年发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几年来,华峰在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已累计投入2.8亿元购置先进环保设备,保证三废达标排放;另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中水深度处理项目,采用超滤反渗透膜技术,进一步提高中水回用率,年节水可达50万吨。

目前,华峰东山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固体废物利用率达也到97%,能资消耗水平更是已居行业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公司统计数据显示: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分别比国内清洁生产标准低37.1%和45.7%。安全环保的重视和措施有力致使华峰先后荣获中国化纤行业首家环境友好企业、金蜜蜂·成长型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浙江省污染减排先进单位等荣誉,并于2008年通过了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现场验收。国家环保部门在华峰实地调研时发现,周边群众对华峰的印象非常好,满意率达到100%。

如果说责任关怀是华峰回报社会的一种载体,那么以尤小平为首的慈善事业则是华峰回报社会的另一种载体。

有一种爱叫关怀。尤小平如是说,企业家、尤其是共产党员企业家应当有一颗仁爱的心,奉献的心,爱护员工,爱护社区群众,爱护需要帮助的人。应该带头履行“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责任精神。

多年前的一天,尤小平接到一封来自四川的求助信。信是一位叫王艳萍的高中女生写的。她在来信中提到家庭的贫寒和她想学习的愿望。当即,尤小平就让身边的人给她寄去了助学金,并予以鼓励。王艳萍考上大学后,学费负担沉重。他又为她承担了学费,希望她能完成学业。王艳萍来信写道:“难以忘记在我万分困难的时候,你对我的慷慨相助,更难忘记你对我的关怀之情!……”看着王艳萍同学的来信,尤小平心里倍感欣慰。

随后的几年,尤小平除了对温州当地的寒门孩子给予捐资助学,还将助学延伸到北京、新疆、四川、江苏、杭州等地的学生和学校。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贫困孩子最需要大家的帮助。经过几年助学,和贫困学生接触后,尤小平在想,助学,就这样送一点钱就够了吗?能不能让受助学生在得到物质上资助的同时,能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尤小平和瑞安慈善总会交流,萌发了构筑诚信立志与助学活动相结合的设想。2007年8月17日,华峰向瑞安市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了“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为更多寒门学子走向大学殿堂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尤小平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让受助学生树立诚信,成为一名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好公民,也让助学活动可持续发展,让爱心延续传递,让更多的人能“梦圆”校园。

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华峰已经为抗洪抗震救灾、助学助教、扶贫济困、植树造林等光彩事业、慈善事业、公益社会捐赠了近1亿元。2009年华峰被评为“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除了直接捐赠以外,尤小平还利用自己的声誉和号召力,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为慈善事业出力。2010年10月8日,为推动长江绿化,再现长江“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贡献一份力量,华峰集团捐赠1000万元用于长江沿岸的植树造林。同年12月,华峰再次捐款1000万元,用以打造“森林瑞安”。捐款当天,瑞安当地企业也纷纷响应,先后捐款达5700万元。这两笔捐款,折射出华峰沉甸甸的“绿色责任”。

有一种爱叫责任,当这种爱被信仰和传播,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发展绿色建筑  筑建美丽中国

近些年来,尤小平积极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拥有430多亿平方米存量建筑,同时建筑总量正以每年20亿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建筑能耗已占我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多。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住房需求和对建筑舒适性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建筑能耗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因此,控制和降低建筑能耗将对实现“十二五”节能指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近几年,我国政府通过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实施“节能暖房”工程等政策措施,建筑节能工作有序推进,建筑能耗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建筑理念正逐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与认同。但由于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根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建筑节能检查统计,2011年我国现有节能建筑面积仅为既有建筑面积的24.6%。同时,我国建筑节能标准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差距,如:北京屋顶传热系数是加拿大、美国的3倍,外墙传热系数是加拿大、美国的2倍,窗户传热系数是加拿大的11倍、美国的15倍。在我国,即便节能达到50%的建筑,每平米建筑采暖耗能也达到12.5公斤标准煤,仍是欧洲国家的1.5倍。可见我国建筑节能标准较低,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尤小平认为,有空间也就说明有潜力。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发展,建筑能耗的控制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我们前年参与了德国拜耳公司在青岛实施的‘生态商务建筑计划’示范项目,切身体会到了绿色建筑的巨大价值和潜力。该项目已于去年10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通过采用尖端的建筑保温、太阳能和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每年可自发电80.35兆瓦时,热能回收效率达8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零能耗、零排放。与传统火力供电和建筑保温能效相比,该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95吨。实践表明,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成为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

根据对我国建筑市场的深刻洞悉,尤小平在本次两会上针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几点想法和建议。

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所有新建建筑必须强制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实现节能75%。以北京地区为例:实施节能65%标准,与非节能居住建筑相比,一个采暖季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节约采暖能耗16.4千克标准煤,按照北京每年新增3000万平方米居住建筑计算,一年可节约57万吨标准煤;实施节能75%标准与65%标准相比,一个采暖季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还可节约采暖能耗2.65kg标准煤。因此,提高新建与改造的建筑节能标准,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在城镇化建设中,同步普及推广绿色建筑,避免节能二次改造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累计新建建筑面积将达到40亿至50亿平方米。城镇化快速发展直接带来对能源、资源的更多需求,迫切要求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应确保这些建筑符合节能标准,切实提高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的节能标准,同时引导农村建筑按节能建筑标准设计和建造。

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各地要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普查,结合旧城改造、市容整治、抗震加固等旧区改善工程,对建筑外窗、外墙、屋面等部分,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应当纳入财政预算,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费用,应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鼓励农村地区结合危旧房改造,提高农村房屋节能性能。同时,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按热量计量收费制度,增强节能改造内生动力。

鼓励新型节能建材推广与应用。完善和优化新型节能建材认证工作机制,及时制定发布推广公告、目录,严格建筑节能市场准入监管。积极支持新型节能建材的关键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促进我国新型节能建材产业发展。切实加大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保温材料推广力度,既要注重建筑节能材料的防火性能,更要重视建筑节能材料的保温性能,确保建筑节能效率和杜绝建筑质量事故,实现建筑节能与消防安全的双重目标。

加大绿色建筑政策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土地转让和容积率奖励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土地招拍挂出让规划条件中,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金融机构可对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在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从税收、财政上给予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生产研发企业一定的支持优惠政策。切实运用经济手段,借助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建造和使用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共同为美丽中国建设出谋划策。

尤小平感性地说,当今社会“绿色”已成为一道最亮丽的色彩,“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绿色装修”、“绿色服饰”等应有尽有。绿色是生活品质的要求,是对生命的承诺,时刻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绿色是一个象征活力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保障清洁的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丽的未来。

(本文原载于2013年5月10日 《绿色中国》杂志  作者 黄蓉)

已阅读完毕,可选择 返 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