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化——华峰企业文化案例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厉害了!这位车间里的“NPC”
在那机械轰鸣的车间里,每一天都是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交响曲。报警声如常响起,如同闹钟般提醒着我们注意潜在的问题。在这无数条警报中,经验丰富的班长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真正的问题所在——这一次,是流量计出现了异常。
我被班长委派去现场查看情况。面对错综复杂的设备,寻找问题源头并非易事。正当我专注于排查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悄然出现——柴余师傅,那位犹如传说中的存在,车间里的活字典、行走的解决方案库。他简短的一句“怎么了”,却仿佛游戏世界中指引方向的NPC发出的任务提示,带来希望与前进的方向。
当我向他描述问题时,他的回应简单至极:“哦……”然而,这简单的应答却像是任务完成后的确认信号,紧接着便是深入浅出的问题分析和清晰明了的解决步骤。那一刻,我从迷茫中找到了方向,不再像无头苍蝇般乱撞。与此同时,柴师傅还慷慨分享了他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教导我在日常巡视中要更加细致入微,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被忽视。
很快,机修人员赶到,我们一起解决了故障。当我想对柴师傅表达感谢时,却发现他已经悄然离开,仿佛从未出现在这里。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行事风格,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柴余师傅,这位活跃于车间各个角落的“NPC”,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现身,提供帮助和支持,然后又默默退场,不求回报。他不仅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更是每一位新进员工成长道路上的导师。(贾挺国)
案例点评:柴余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处理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那份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有这样一位强大的后盾,让我们感到无比安心,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贾挺国)
这支蓝天救援队伍“不一样”
在重庆华峰化工电气运行部,有一支与众不同的队伍——电气三班。这支团队不仅在其专业领域内表现出色,在业余时间还化身为蓝天救援的英勇战士,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电气三班的成员们,平日里是确保企业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守护者。然而,当他们脱下工作服,换上救援装备时,便成为了那些身处困境中人们的希望之光。这种双重身份的独特性,让他们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存在。他们的救援行动,并非出于职业要求,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每一次救援任务中,电气三班的成员都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山区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条件以及不可预测的风险,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无论是寻找迷失于深山老林中的徒步爱好者,还是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最需要的地方。凭借其扎实的技术背景和对紧急情况处理的经验,他们总能在危机时刻发挥关键作用,为受困者带来生机与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电气三班的员工们不仅仅是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出色,他们在平时也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和个人修养的完善。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救援知识和技术,参加各种培训课程,他们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激励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蓝天救援行列,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陈锡余)
案例点评:这支由电气三班组成的蓝天救援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一样”的含义。他们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名声或利益,而是基于一份真诚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电气三班这样的群体涌现出来,一起携手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林加浩)
“必须签上我的名字”
在氨纶生产的流水线上,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守护者——刘金彪。作为班组的一员,他被赋予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负责回收B类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公司资源的有效利用,更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
然而,刘金彪并未选择一味地监督管理,而是一同投入到这看似单调却至关重要的工作中。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刘金彪常说:“笑一笑,十年少。”在他的带动下,原本枯燥的工作变得生动起来,大家的工作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刘金彪并非只是带来欢声笑语,他还是质量与安全的坚定捍卫者。每当谈及产品质量时,他的眼神中总是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认真。在他看来,每一袋割出来的小卷产品都承载着对客户的承诺。因此,在检查这些B类产品时,刘金彪总是格外仔细,不放过任何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一旦发现废丝袋中有异物,他会立即追查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最令人感动的是,刘金彪会在每袋经过严格筛选后的B类产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必须签上我的名字。”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团队成员的一种激励。那一个个签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笔迹,它们代表着刘金彪对工作的尊重、对质量的执着以及对团队的信任。每一次签字,都是他对这份职责的庄严宣誓;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蕴含着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坚持。(梁梨平)
案例点评:刘金彪的存在就像一颗定心丸,他的敬业精神、乐观态度以及那份深入骨髓的责任感,成为了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坚实的支撑。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中,正是因为有了像刘金彪这样的人,才使得我们的团队更加紧密团结,共同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梁梨平)
“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在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位如同“及时雨”般的人物——石金超,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超哥”。作为班级中的机动角色,超哥以其卓越的技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2023年度被评为工段优秀员工。他的存在,恰似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团队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真谛。
超哥的纺丝”生头“专业能力在班级中堪称翘楚,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他都能驾轻就熟。尤其是在面对紧急任务或复杂问题时,超哥总能凭借其深厚的功底和敏锐的判断力,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全面且扎实的技能让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为团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真正让超哥赢得大家尊敬与爱戴的,是他那颗炽热的心。超哥始终秉持着助人为乐的精神,无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扰,只要有人寻求帮助,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超哥的热心肠不仅仅体现在专业领域内。日常生活中,他也常常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当遇到心情低落的同事,超哥会用幽默的话语逗对方开心,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每一个人的心田,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徐钲松)
案例点评:超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榜样并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这不仅是超哥的工作准则,更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徐钲松)
华峰“她”力量
在华峰化学包装C的车间里,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正在悄然绽放,它源自一位女性员工——陈王媚。她的存在,不仅为团队注入了活力,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精神,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榜样。
陈王媚娇小的身影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留着一头干练长发的她,偶尔点缀着淡妆,总是给人一种干净清爽的印象。自从成为工位上的“邻居”,我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无比默契,她在工作中的专注与效率,逐渐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陈王媚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17年的工龄,并没有让她对工作产生丝毫懈怠,相反,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展现出非凡的专业素养。有一次,在处理一公斤打结产品时,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丝卷手感异常的问题。通过细致地研究,她发现了断头处丝线结构的不同寻常之处,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最终确认这是一个假捻不良的产品。这种对工作一丝不苟、“较真”的态度,正是华峰“她”力量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陈王媚还是一位充满自律感的人。每天早晨,她总是第一个到达车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一天的工作顺利开展。即使遇到恶劣天气或个人困难,她也从未迟到过。她常说:“事先准备做得好,工作效率才会高。”这句话不仅是她的工作哲学,也是激励同事们共同进步的动力源泉。
勤奋好学是陈王媚的另一个标签。她的工位抽屉里总是堆满了各种学习资料和亲手记录的工作笔记。她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认为多写多记能够帮助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每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请教她。而她总是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方案,促进了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案例点评:十余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爱岗敬业的精神在陈王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信在未来,“我”也能像陈王媚一样,在华峰这片沃土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不负青春韶华,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蔡东琴)
“再确认一次”
在华峰的车间里,每位新员工都会经历一段特殊的“拜师”过程。对于即将开始倒班工作的我来说,心中难免有些忐忑——听说师傅们通常都很严肃,甚至有点凶。然而,当我真正遇到了我的师傅老朱,这种担忧便渐渐消散了。
“师傅,我今天该做什么呢?”我小心翼翼地问道。老朱温和地回答:“今天我们先从贴纸管标签学起。”就这样,我迈出了华峰工作中的第一步。
工作中,老朱对待每一个细节都极为严谨。记得有一次,我不解地问他:“这个确认一次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反复检查呢?”面对我的疑惑,老朱变得异常认真:“必须再确认一次!这是我们的工作,既然承担了这份责任,就必须确保没有丝毫差错。品质是公司的生命线,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你以后也要这样,做事一定要细致入微。”
老朱的“强迫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精益求精。每一次重复检查,都是对产品负责、对公司负责的表现。正是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才使得每一项任务都能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而这些宝贵的经验,也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工作中,成为我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南。
除了工作上的严格要求,生活中的老朱又是另一番模样。尽管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彼此陌生,但在一次聚餐活动中,我看到了他笑容满面的样子,听到他与同事们谈笑风生。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老朱不仅是一位严厉的导师,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朋友。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工作中保持专业精神,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放松心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徐杨)
案例点评:正如老朱所说:“再确认一次”,这不仅是对工作的尊重,更是代表着一种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也用行动证明了: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即使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徐杨)
“我们都是一家人!”
寒风凛凛传温情,心意浓浓慰人心。年终将至,华峰集团领导心里始终牵挂着困难职工的冷暖。为扎实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1月22日,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林建一,副总裁尤若楠等领导走访慰问一线困难员工,代表集团向他们送去了新春的诚挚问候和美好祝愿。
每到一处,慰问组领导都与困难员工们亲切交谈、嘘寒问暖,关切询问他们的家庭近况、工作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认真倾听他们的所需所想所盼,并亲手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
“现在您妻子身体恢复怎么样?什么时候回家过年?”来到病困员工家属唐江河家中,林建一与他拉家常、问冷暖,细致询问起作为双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情况。唐江河动情地说:“我和妻子在华峰都已工作20年了,我们俩早已经把华峰当作自己的家!以后就是好好干活,回报企业的这份情!”一番交谈后让慰问组的每一位成员无不感慨:“我们都在华峰这个共同家园里,我们都是一家人,是命运的共同体。”
慰问期间,林建一多次叮嘱随行人员:“集团要紧密关注职工生活变化,用足用好关爱帮扶政策,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时刻把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坎上,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要有信心,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集团是你们坚实可靠的后盾,我们携手渡过难关。”在困难员工郑众衡的家中,尤若楠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对这位员工遭遇家庭变故时仍展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表示赞扬,并鼓励他们一家人要坚定信心,早日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生活。郑众衡激动地说到:“公司对我的帮助我一直记在心里,我相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以后的生活肯定一天比一天好!”
一路实地走访,一路播撒温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慰问组首次来到洞头华港公司开展慰问。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一次次关怀的问候,感动和激励着每一名困难职工。面对公司的深情厚意,困难职工及家属朴实的谢词都饱含真情,大家纷纷表示,一定会继续踏踏实实工作,把公司的关怀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华峰集团高度重视和关心困难职工的生活状况,把慰问困难职工作为一项常态化帮扶工作。今年,集团按照“因需而帮、因急而帮”的帮扶原则,依据《华峰集团员工关怀管理办法》并组织申报审核,包含重庆、上海、江苏、杭州等外埠基地先后慰问了困难员工本人及因直系家属重病、意外变故等原因而致困的55户困难员工家庭。(林加浩)
案例点评:每年必须开展的春节慰问活动,真真切切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这种关怀,不是一时“作秀”的走形式,而是长期的坚持;一句“我们都是一家人”,不是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承诺。而那句“我们早已把华峰当作自己的家”,道出了无数员工的心声。企业不仅是谋生的地方,更是情感的归宿。华峰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仅仅关心员工的业绩,更关心大家的生活冷暖,也更映射出生活在这个“共同家园”的无限爱意。(林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