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再登峰
——从华峰集团掌舵人的经营管理“言论”解码企业高质量发展奥秘
编者按:
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的温州,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潮起潮涌。
温州是座特殊的城市,因为这里有群特殊的人。
这群特殊的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敢为人先、敢作敢为”闻名于世。
用群星璀璨来形成这批在改革春风里成长的知名温州企业及企业家尤为妥帖。
尤小平与其创办的华峰集团,无疑是我们所熟知的无数温州人及企业家中最卓尔不凡的之一。
历经34年的创业创新,聚焦主业、聚链成圈、聚力创新、聚合数智、聚心管理的华峰集团,如今已发展为中国500强企业及全球高分子材料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风风雨雨三十余载,华峰何以在创业起步、爬坡过坎中,实现由小到大、转型蝶变、创新发展?
下面,我们摘录华峰集团掌舵人在内外部论坛会议及采访交流中的部分质朴、浅显、分散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言论”,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集合,来打开一扇治企的“智慧之窗”,解码华峰高质量发展的奥秘。
言以寄情,语以载道。通过银言金语,让大家一同感受一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全国优秀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行思悟”的别样风采。
论创新:创新永远在路上
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儿,我们要拥有更强、更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论学习创新
“企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新永远在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唯有创新,以技术创新为龙头带动机制、管理和文化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论四大创新
唯有坚持“四大创新”,把关键技术和工艺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才能打造自主可靠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
——论自主创新
创新是企业最大的发展动能。我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论企业创新
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研究院、技术中心等高端的创新平台,就相当于我们四肢发达,却没有大脑。我们的创新平台要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瞄准关键领域,针对未来的新市场、新业务,开展前瞻性技术、未来产品的研究,做好技术、产品的储备。
——论创新平台
作为国内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我们在新材料行业的“赛道”上,过去的技术创新在不少领域是“跟跑”,现在慢慢演进到“并跑”,部分领域开始“领跑”。未来,我们要借助在上海建设研发总部而迸发的科创力量,打造“创新策源地”,促进创新裂变,在企业所涉的更多细分领域,承担行业科技赛道“作战”的重任,抢占技术“制高点”,进而形成更多领域的“单项冠军”。
——论打造创新策源地
创业以来,华峰的技术创新历经了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从“应用创新”“集成创新”到“基础创新”“原始创新”,从技术“跟跑”到“并跑”、“领跑”,从部分技术“受制于人”到“反制于人”的各个过程。
华峰有现在的企业规模与行业地位,可以说与始终坚持四大创新是息息相关的。
在华峰成长发展的30多年,一大“新的成长烦恼”就是科技创新。在这些年全面破题的创新实践中,我们警醒: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创新才能创业。
2024年10月11日,华峰集团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被国家市监总局获批为全国无区域研究院,此举,该研究院成为了新《公司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后,全国首家不含行政区划的民营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创新的航道上,作为头部企业的华峰,面对前面标兵不断加速,后面追兵越来越近,左右强兵越来越多,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成为不二选择,华峰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队伍,加强创新投入,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要突破一批行业“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研发项目,在编织一张张创新图谱及在创新城墙上再砌城墙,从而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创新“护城堤坝”。
时代的风口永远都在,但机会永远只留给“还在场上”的人。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不进则退的市场压力,要想拥抱新质生产力,要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别无选择,惟企业创新“华山一条路”,惟有踏实“扎好自己的篱笆”,惟有牢牢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论低碳: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赋能是绿色,健康保健材料是绿色,生物基、碳中和等是绿色,只要比传统生产方式更节能、更低耗、更低排,也是绿色。”
——论绿色发展
“双碳”目标既关乎经济发展,也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华峰要担纲绿色使命,优化产业赛道,逐步推进产业由石油基向生物基、碳中和、可降解、水性(无溶剂)等现代绿色再生材料产业转型,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世纪硬仗中走在前列,力争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 论“双碳”目标
企业真正的产业低碳转型,不是靠自身在细分行业的单打独斗,而是要承担起“链主”产业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重任,在全产业链的“生态圈”和“朋友圈”中,争当行业的“排头兵”,重视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碳减排。
——论产业链碳减排
在“双碳”目标下,华峰集团愿与合作伙伴一道,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合力推进产业链绿色转型、供应链绿色共建、产品链绿色创新和生产制造低碳减排,协力开启一场“碳”塑未来的绿色变革,共同“碳”索、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新方案。
——论开启“碳”塑未来的绿色变革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懂得“取”与“舍”,这是战略与格局、耐心与定力的体现。
“什么是社会责任?”一次媒体采访会上,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用主要表现在对“舍”与“得”两字的理解与行动上作了精辟回答。
尤小平曾打了个比喻,企业家发展企业就像父母抚养孩子,当孩子长大后就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了,更是社会公民。华峰发展到今天,不仅要关注自身发展效益,更要关心员工健康和成长、关怀客户利益、关爱环境保护、关注社区和社会,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承担起社会责任。
如果说,企业在增强员工获得感及安全环保上的投入是“舍”,那么“零排放、零伤害、零事故、零污染”及持续增长的利润就是“得”。
多年来,华峰在凝心聚绿、“碳”寻未来中,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动现有石油基产业向生物基、碳中和、可降解等绿色再生材料产业转型及带动全产业链深度减污降碳是“舍”的具体体现,那么被政府推崇、市场认可及在用户中树立起的“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者,高品质产品的提供者,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社会责任履行的行动者”的形象就是“得”。
中国有句箴言: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一个企业能走得远、登得高、做得长久,一定是有优良基因的。善于把“舍”变成“得”,这是企业家的经营智慧。
“舍得”转换,于华峰如此,于其他民企亦是如此!
论数字化:主动拥抱数智化
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只有塑造智能化新优势的企业,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华峰也不能落后。
——论智能化时代
身处互联网时代,在这场信息革命中,我们要么扛起枪来参与革命?要么按兵不动被革命。
——论数字化革命
我们要聚力增强内生动力,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全力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以数据智能驱动创新、谋求突破,同时有效降低管理中的沟通成本和经营中的决策成本,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论数字化转型
当下,AI技术突飞猛进,大模型、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由数智技术驱动的未来世界,已经清晰可见。我们必须抓紧了解、主动拥抱、全力跟进,努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掌握主动权。
——论数字化拥抱
数字化时代是一场全方面的革命,不想被“颠覆”,那就拥抱变化,谁跟不上,谁就会被淘汰。我们要把数智赋能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管理链效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
——论数字化颠覆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化时代,传统制造业必然与技术深度耦合,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模式、运营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与颠覆。
毋庸置疑,国家战略下的“数字化”时代正全面开启。
“如果传统的生产制造是骑自行车,那么赋予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数字转型,就像是企业在高速公路上开小车。”早在“十三五”初期,尤小平就形象地给出了数字化对企业影响的答案。
对于华峰来讲,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华峰谋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华峰集团董事长尤飞宇表示,打造数字华峰,搭建“数据+平台+应用”的场景,不仅有利于构建全链条、全流程数字化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园区安全环保可控能力,而且还能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注入新动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华峰在聚合数智上发力,让数据真正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化转型,全力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以数据智能驱动创新、谋求突破。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华峰聚焦智能制造,如今,“5G网络+智能硬件集成+智慧平台驱动”的未来工厂蓝图已然在各个基地及产业公司描绘。
物联网、大数据、5G通讯、数字孪生……在华峰,这些前沿技术与生产管控、数据信息等实际应用场景深度交融,被一同整合进智慧安环一体化管控平台当中,实现了对安全、环保、动态风险及应急响应的即时监控,做到全局洞察、深入透视.
数智赋能的跨越发展,已经成为华峰集团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凭借“数智”力量,华峰不断深化数字化与生产管理的融合实践,以“数智”驱动品质提升、速度加快、成本降低及效益增长,促进管理模式革新与效率效益的加“数”飞跃。
论国际化: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船小好掉头,企业大了更要转型升级,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竞争力,以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竞争。
——论参与国际竞争
走出温州发展温州,抱团发展走向世界,是温州人经济蓬勃发展的智慧结晶。抱团出海更有竞争力。
——论抱团出海
国际化发展是华峰集团重要战略方向,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实现企业做强做大做优的内在需要和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国际业务集约化、国际经营本土化、企业发展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安排,使企业更好的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论国际化战略
基于全球化战略布局的需要,我们将在现有产业所涉领域中,通过投资、竞合与海外并购的方式,一方面形成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绿色产业链和产品链,增强产业的协同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价值链,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论国际化布局
在全球产业竞争下,选择海外并购,不仅是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和配置国际资源的战略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寻求技术升级、产业转型及国际化经营人才的一种方式。
——论国际化并购
今年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金色十年的重要之年。
近几年来,华峰集团加快了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强了国际资源配置,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含金量越来越高。
随着产业拓展和延伸不断取得新突破,华峰的产业布局和竞争也将越来越国际化。
从加快产品“走出去”,到加强产业布局“走进去”,再到海外并购及品牌输出“走上去”,华峰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不断升级出海模式,切实提高国际化的市场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探索打造海外“第二增长曲线”。
华峰闯荡海外市场力求扎实深耕,而不是蜻蜓点水,讲究的是深度融合的深潜,而不是浮光掠影的浮潜。
2017年中美“贸易摩擦”至今,华峰的出口收入,年年攀高,海外产业“桥头堡”也越建越大。
2018年,华峰集团与青山控股集团开启“抱团出海”新模式,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印尼冶金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我们深谙,“走进去”不是简单的产能出海,而是将技术、经验、工艺、人才以及管理体系一起打包出海,真正盘活各方优势,实现全球化制造。
2022年,华峰完成对杜邦公司生物基技术与业务的并购,在美国现有两大生物基产品生产工厂,开展产业国际化高端布局及品牌国际化。此举,不仅扩展了华峰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同时也加快了企业资本和品牌“走上去”,向高端化全球品牌的昂首迈进。
手记:
在这风云激荡的时代洪流中,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企业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时代图景。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正如尤小平所说,我们不能忘记30多年前创业时的谦虚、敬畏,不能忘记30多年前起步时的激情、活力,不能忘记“用新创享生活”的使命和“四个共同”的价值观,更不能忘记“成为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合作伙伴”的愿景和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寻迹初心,叩问未来。历史不能隔断,一句句伴随企业每个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言论与行动的兑现,就是时代背景的真实记录,就是企业成长史、发展史的战略智慧轨迹。
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蓄势的洪流势不可挡。
即将迈入“十四五”收官之年,奔跑在新时代的华峰,正以与时偕行的战略行动力,积蓄着新常态、新理念、新阶段、新格局、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每一股新力量,以奔涌的澎湃之姿、“后浪”之势,朝着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