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的青春编织研发梦

——记集团“岗位标兵”钱锦

/周世越

他叫钱锦,安徽省黄山市人,20143月研究生毕业于东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同年4月加入浙江华峰氨纶研究院,任助理研发工程师,20162月晋升为研发工程师。于20167月调至华峰重庆氨纶技术研发中心,从事重庆氨纶公司研发项目的开发工作。


狠下决心: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20144月,他进入浙江华峰氨纶研究院工作后,就心里暗下决心,一定拿出卧薪尝胆的精神,去探索、去专研;抛弃曾在象牙塔里的优越感,快速的把书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在的实践相结合。于是,他坚持从学中干、干中学,全身心的积极地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不耻下问,穷追不舍地请教生产线上的老师傅和老资格的技术员。他走到哪学到哪,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将随时悟出的道理,立刻记到笔记本上,生怕灵感一纵即逝。

凭着勤思善钻和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很快成长为各工艺流程的能手,他把现场收集来的工艺数据整理成册加以认真研读和分析,从中得出结论,为研发工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他成为独挡一面的研发人员,有幸参与了重庆一期工程的高速空包一体机专用氨纶和高档经编氨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跟踪聚合、纺丝工艺和产品指标的稳定性工作,在研发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他和团队不断奋斗,解决问题。使产品在经编领域得到了客户较高评价,获得2014年度集团创新奖。给他倍增了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心里无比的喜悦!

 

坚定信心:再难的技术点也要想办法攻克

当获得荣誉的喜悦兴奋劲儿还未过去,时间就像翻书一样翻到了2016年。重庆氨纶公司二期工程即将开车,他所在的研发团队又承担了急需一种可用于稳定生产的高伸长空包用氨纶产品项目,在时间紧,任务重,受限于研发设备条件和研发人员的不足的情况下,他协同其他工程师每天都从东山D车间使用推车将几百公斤中的小罐,人工拉至E车间的高温组件车间进行纺丝实验,将每天一次小罐实验增加至2次,为了观察试验原液的可纺性和纺丝工艺的匹配性,每次实验在纺丝车间一站就是一整天,详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经过不断实验摸索和设备和工艺改进,成功克服了项目原液稳定性、可纺性、指标等一系列问题。在2019年公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中获得研发项目一等奖。

20167月在主任工程师晋中成的带领下,他和研发工程师薛士壮毅然承担了重庆研发中心的建设任务而调至重庆工作,当来到重庆涪陵白涛华峰重庆基地,见到大山窝里的工厂,四周全是高耸如云的大山,心生几分失落,面对荒凉的大山、陌生的环境,最初的心情透着一丝紧张,面对轰鸣的机器、林立的塔群,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重塑人生坐标,让生命的火花重新闪耀和定位!开始了新一轮在华峰重庆氨纶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工作。

为了新小试线早日研发成功。他连续几个昼夜在小试线加班加点,带领操作人员一一排查,熟悉和掌握每一个工艺点,通过不断摸索研究,掌握了新小试线的最佳运行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了多头高速纺丝技术。2018年在G-L-1顺利实施了产业化,产业化后纺速均得到10-20%的提高,性能指标达到客户要求,生产过程较为稳定,产品在市场中得到较高评价,其中对巩固推广30D圆机市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填补了公司在多头高速领域的空白。除常规氨纶技术开发以外,他还负责多个项目的研发。除研发项目外,他参与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申请的多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授权。

 

保持初心:用奋斗的青春编织研发梦

入职6年以来,他先后参与并承担了10余项产品开发及其它产业化项目,常把自己整个人都埋进实验室里,整天就是做实验、观察、分析、讨论、重新写方案。有时为了一个实验项目的数据跟踪完成,常赶不上食堂的开饭时间,方便面自然就成了他最好的选择。面对失败,他从未有过气馁;虽有过遗憾,但他从未失去信心!在这个岁月里的职场锻造,惟其艰难,但更显勇毅;他懂得了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惟其磨砺,才始得玉成。

 如今他“三十而立”,却对自己宣言是:“用奋斗的青春编织研发梦”。功名和欲望人人都有,但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氨纶研发岗位上,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