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过程中,谈谈你眼中人和机器的关系

近几年,“机器换人”的概念在中国很火。它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器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从而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并促进新的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机器换人”对于技术进步、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是,在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现在到底是“机器换人”还是“机器助人”?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过程中,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针对本期话题,请您结合岗位实际和亲身体验,谈谈您的真实观点。

 

姜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械化越来越普遍。很多人力都被机器所替代,表面看起来机器要比人重要,但实际上,机器逐渐代替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再无事可做;在这个“机器换人”的时代,更加需要懂科技、懂技术的全面型技术人才。如今的工厂,不再是“人与人时代”的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机械化的普及是它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整体,它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对它进行保养与维修。“机器换人”只是换掉普通的人工劳动,换不掉甚至更加依赖懂技术的全面型人才。不论别人怎么看待“机器换人”,在我个人看来,机器永远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更加彰显出人类的重要性。

 

陈镜宇:我是一名动力供热员工,有幸见证了重庆动力车间机组的升级更新。目前,三期动力车间自动化机组的配备,让能更好地满足需求,服务生产。首先,新机组使生产工艺更加稳定;其次,温度控制得更加精确;最后,操作过程更加简便、快捷。这些有利于生产进步的需求都是先进的机器帮助我们实现的,从而减轻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数控技术的应用和先进设备的增加,对个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掌控自如。我认为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过程中是“机器助人”,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人才是扮演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角色。

 

刘波:自动化的崛起是为了减少现场员工一部分高强度单一动作,或者是高危险动作作业的一个工具。但是机器也不能够脱离人独立存在,机器在运行中难免有磨损需要人员保养,难免有故障需要人处理,就像人生病需要医生一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企业生产中,机器与人应当是一个整体,员工需要使用机器提升生产效率,机器需要借助人的维护稳定运行,都是企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能熟练操作机器,只有通过企业加强员工的培训力度,员工不断的学习,跟进时代进步的步伐,才能使“机器服务于人”的理念得到贯彻,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李安坡:在我看来,当下华峰氨纶公司的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自动落筒、智能喷码、自动化包装,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这是“智能化”进程所带来生产便利。但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机器换人”这个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机器可以完全取代人,很多最重要的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智慧。毕竟,创新的根本要素,还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智能化,自动化都应该以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一句话,无论我们时代怎样发展不能忽视人的作用,乐见智能化便利之余,更要做科技创新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薛哈娜:机器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是需要有技术的人才进行操作。当然在自动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减少人员,在这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才能在自动化的进程中不被淘汰。好比物检室里的“新成员”自动拉升检测仪器,这台仪器现在还在数据比对阶段,自动拉升机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公司的用工成本,机器操作具有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降低了手工误差,对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十分重要。“机器换人”一度成为物检室热议的话题,当然也有对工作岗位的担忧。其实“机器换人”的同时可以提高我们对角色的认知,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成为操作机器的人才。

 

赵军婷:鉴于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以及大量的人工操作对质量控制和企业管理产生的不良影响,机器换人,已经不是企业想不想做,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在机器逐渐融入甚至覆盖企业的过程中,一部分机械式的完成工作任务的人员所具有的价值越来越小,最终被机器所替代。而另一部分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成功转型为知识型生产者,并能设计或利用机器创造价值的人,则在机器的协助下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人的作用是大是小并非取决于机器,而是自身能否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先进性来越多的企业在推进机器时代的发展,要想不被淘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让机器为我所用,而不是被机器所替代。

 

陈江涛:我是聚合操作工,就例如DCS控制室,从原材料进入车间开始,它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可就算这样,还是需要人的把控,机械设备从来不会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好是坏,不会知道我们做出来的原液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只有通过人在每一环节读取自动监测到的数据加以分析调整把控,维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自动化智能化指挥着系统按照既定设置操作,进行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一件件事情,然而机械给予的只能是复制,重复的劳动力并不能改进生产,只能维持生产。在保证生产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提高与创新,这才是人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优势,将自动化智能化与人相互结合,去进行改造与创新,让生产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杨志康:任何自动化设备我们都不能保证其百分之百的处在最佳的状态,也不能保证设备在运行中百分之百的不会发生故障。所以人的作用就是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提前发现隐患所在提前制定处理方案将可能会造成的隐患排除掉,也是在设备故障发生之后及时介入快速的根据岗位应急方案及时处置发生的问题恢复生产,这些能力都是自动化所欠缺的。只有做到机器与人的互补,在提高生产的同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做好双保险。

 

林志明:以前,由于机械化发展的不完善,人们受限于车间、机械操作,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机械化生产上,如今,机器帮助人们完成了大量机械的重复的生产工作,将人们从流水线中解放出来,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和提升自己:开始思考如何加快生产速度,如何改进生产线,如何学习使用新型机械。这就是人和机器共同合作的结果,我相信,这也是未来生产生活的发展方向。人发明机器,机器帮助人们进步。

 

马黄桥:在我看来,未来工厂不但需要人,而且需要专业素质足够高的人。当一个生产车间的所有生产流程都不需要人类操作的时候,整个车间就是一个自动化的世界。在制造流程中可能没有了人工的参与,但需要人工在后面的操作室进行监控,需要人工定期维护机器人设备,需要人工组装生产线,需要人工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编程。整个生产运作流程,人类不出现在制造端,而是出现在监控端,在背后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运转。

                                                 

肖中梅:理想中的自动化系统是不需要人工参与的,但是现实中的自动化系统还是需要人工参与的。通常的自动化生产是由一整套完整工艺流程。由于技术不成熟的原因,某些工艺过程是目前的技术水平难以完成的,例如公司的回收系统中:清洗蒸发器、结晶器操作,即使是自动化过程,但是还是需要人为的控制各参数的变化并及时调整,防止超温超压这种情况,在各个行业都普遍存在,此时仍旧需要人工介入去和自动化设备一起完整整体的流水线生产。在整个生产的系统中,有些决策是需要人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后才能下达的指令,从技术角度无法决策等问题,此时也需要人工的介入才能完成。我们所说的自动化,智能化等等都是服务于人类的。自动化的系统通常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升级和重新完善,而这样的过程中,当然也离不开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参与。                                  

 

王统政:因为我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出身的,所以对此深有体会。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日渐提高,各种技能型人才应运而生而且一直是供不应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用机械手、流水线代替,但只不过是机器助人,仅此而已。人依然在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技能化的人才来助机器正常运行。

在我们眼里,机器就像病人,纵然你异于常人(可连续性日以继夜的工作),但也终究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故障)。众所周知,生病了就得找专业医生看,没有不生病的人也没有不出故障的机器,更何况是人设计制造的机器呢。所以必定会经历“人造机器”、“机器助人”、“人助机器”的良性循环。

 

肖悦:智能化代替人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将会帮助人们干着枯燥乏味的工作,帮助人们干着危险环境的工作。但有人说:“机器抢了工人的工作,工人将何去何从呢?”工人的工作将至关重要了,机器化毕竟不能和人的大脑相比,它需要程序控制,所以需要人来编写程序。机器损坏就像人生病一样,也需要人进行维修。人机将进行另一种配合,减少了枯燥乏味和危险,并催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发展。

 

关海凤:不可否认,机器作业效率高,时间长,操作数据精准,虽然虽然需要维护保养,但比起人工费用所用成本更低,但机器是固定思维,没有创新思考的能力,无法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同人一样能随机应变的处理。相比机器换人的概念,我更推崇机器助人。机械自动化已然成为时代潮流,我们不能敌视新技术新事物。机器虽不能完全摆脱人类单独工作,但可以采用人和机器的混合模式,让机器成为一个帮手,辅助人类、服务人类进行检查,再以人力复查、判断,可以相当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不断的前行进步,熟悉生产工艺,学会操作新设备及管理自动化生产线,从替代者翻身变成控制者

 

余浩:我身处质检岗位,以切身体会到了智能化的变化,这些机器的存在,确实给人太多的便利,让许多工作变得简单,但是这也仅仅只能说明机器助人,而不是换人。有效沟通是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感情是进行沟通的必要条件,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也在于此。机器终究只是机器,虽然它不会像人类一样感到疲劳,但是它是各种零部件组合而成,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它的罢工,毫不容情。机器的产生是人为的,机器出现问题也终归是由人来解决,机器的出现,给于人许多的助力,同时也是因为机器的出现,让人在工作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多了一门维护机器的本领。人护机器,机器助人,才能让工作更好地进行,让企业更好地发展。

 

张宏翔: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被运用在了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这在传统的工业中尤其的明显。而且这些机器人现在越来越智能化,它们从一开始替换掉一些简单且重复高的工作,比如物流的分拣员,工厂的包装等,慢慢地,它们开始替换掉一些比较危险的工作,比如工厂里喷漆,焊接等这一类的工作。其实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机器人从事的都是一些机械化、危险性的任务,这也减少了人员在特殊环境中的工伤的风险,这一类工作的待遇也不高,让人们远离这些脏活累活,同时也是倒逼着人们去“充电”,不断学习、提升和调整岗位技能,去做一些改进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这些是智能化机器做不了的,因为机器人的数据库只包含过去,并不能创新。而且机器也需要人为管理,企业需要很多自动化的机器人,同样就需要很多人去管理这些自动化的机器人,所以与其说机器换人,不如说机器是在帮助人的成长。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