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案例

“务实为本,创新为魂”是华峰的企业精神,华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为了使华峰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华峰》杂志特开辟专栏陆续刊登企业文化案例故事,通过情景的真实再现,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华峰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这些案例所讲的故事虽然都是发生在企业里的小事,却件件真实,例例感人。为加深读者的理解,我们在每个案例后面都进行了点评,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华峰的“李万君”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万君,他兢兢业业,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深深感动着我,而一个美丽的“误会”让我们发现了我们身边的李万君”——华峰合成树脂公司研发部主任研发员俞杰。

2018323日早上9点多,研发部事物管理员郑学顺在微信群中公布了部门前一天未打卡的人员信息,显示俞杰下班的时候未打卡。看到这个消息,俞杰心里就犯嘀咕了,他自己记得很清楚,明明下班的时候打卡了啊,怎么会说他没有打卡呢?

当即,俞杰便用公司微信公众号考勤查询功能查询了自己当天的考勤,发现自己下班时确实没打卡。他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这样!突然他想起了什么,自己昨天下班时已经深夜了呀,于是他查询了当天的打卡记录,看到了凌晨1点多的打卡记录。终于明白了,这是下班打卡的时间显示到第二天里了,导致其当天下班打卡信息没有。弄清楚事实后,他便把情况反映给了郑学顺。郑学顺查看了当天的考勤记录,发现凌晨1点多确实多了一个打卡记录,而当他查看了俞杰那段期间的下班打卡记录时,发现这位主任研发员下班打卡时间竟都在晚上10点之后。

也因为这个美丽的“误会”,我们才知道,他近乎每天晚上都一个人在默默地加班,让同组的实验员回家,让他们能够有时间回家陪伴家人,而自己则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只为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研发任务。(林上河)

                    

案例点评:

从俞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岗敬业,也让我们明白了,他取得的一项项研发成果背后并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华峰研发人一滴滴的汗水,是那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是千百次实验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用一分一秒的时间凝聚而成的结果。(林上河)

 

检修现场的“红袖笼”

2018828日,重庆氨纶动力供热工段锅炉岗位检修现场一片忙碌,在3#导热油锅炉约9米多高处的导热油出口阀钢管架的木板上围站了一群人,其中有两位来自建峰检修公司的外包中年员工正俯身拆卸法兰螺栓准备更换金属垫片。

这时安全监护的一名“红袖笼”,在现场向建峰检修公司的一名外包工说道:“你怎么把安全绳低挂高用呢?万一在干活中踩空了钢架上的木板,人一坠下去,你的腰部会损伤很大,不要命啦!”

这时,这名“红袖笼”一边让这位外包的建峰检修工纠正安全绳为高挂低用,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安全绳高挂低用对你安全保护很重要。以后干活的时候要多想想自身的安全,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

“检修安全培训中提到过这一点,我以后一定注意。谢谢提醒!”这位外包的建峰检修工感动地擦了擦满脸的汗。

这名“红袖笼”是动力供热工段检修中的安全监护人员王智刚。他一个“白脸”,一个“黑脸”,一唱一和地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令外包的建峰检修工人们心服口服。印有“安全监护”字样的“红袖笼”是在华峰重庆氨纶公司要求现场安全监护人员统一佩戴的。现场的“红袖笼”在现场监护期间,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违章现象,现场纠正并立即处理,有效维护了检修的安全和秩序。(周世越)

 

案例点评: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安全大于天。‘红袖笼’是确保此次重庆氨纶检修期间安全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华峰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红袖笼”不仅成为宣贯安全理念的主力军,而且成为了检修现场的安全“守护神”。(周世越)

 

“招人烦”的老国伟

在氨纶D2纺丝丙班,有一个干了12年的老员工,叫张国伟。我喜欢叫他老国伟。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国伟可是让不少人头疼不已,下面,我就来细数老国伟那些招人烦的事迹吧!

每次晨会交接的时候,总是能听见老国伟在问:能不能排?实验废丝能不能排?机台污损能不能排?轻丝能不能排?然而大部分时间他都被拒绝了,然后沉默,下一次继续问。每月的八大因素排除,老国伟总是写的最多的,比我们一个班其他人加起来都多。

上班的时候,总是看到老国伟在默默的称丝。他是那种发现了轻重丝,哪怕只有单根,哪怕超标的幅度很小,都要追究到底的人。调导丝器不行就换夹,再不行就提位,每次处理完,他都会再次称丝确认,循规蹈矩,不求一步到位。所以,组件的同事们被他“骚扰”的最多,尤其是夜班的值班人员,每次哈欠连天的时候,总是被他一个电话惊醒,要求提位。

有时候我也会恶意的揣测,组件怎么没把老国伟的工作机给拉黑了呢?然而月底考核出来,老国伟的轻重丝在同系列里也并不少。这时候我笑着说:你这么辛苦,好像也没什么效果嘛?他很淡定地表示,还是有效果的,你看接我班的轻丝是不是少了。当时是挺震撼的,我们不同班组同系列在考核上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老国伟作为老员工肯定知道,然而他还是一直这么做着。损己利人很难去做,或许是格局不同吧,老国伟虽然没有说的很煽情,但是他一直坚持损己,不是为了利人,而是利公司。(陈超南)

 

案例点评:

在企业里,总有那么一群在别人眼中看为异类的员工,但企业更需要这样一批“招人烦”的员工。当个人在追求优秀的时候,如果反而成为异类的话,是一种很危险的氛围。况且,他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从未想着从公司身上薅羊毛,反而为了公司的利益能够自我牺牲,这样的员工,又有谁能不去向他学习呢?(陈超南)

 

“斤斤计较”的老师傅

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到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他见证了华峰这些年传奇般的发展。他就是我的师傅——张夏垠。

从我进公司的那天起,他就是我的传帮带师傅。他带着我熟悉工作,熟悉环境,熟悉同事,在我工作失误的时候他会指出,并帮我改正这些错误。我刚刚转正的时候,有一些服务器上的登记和记录忘了做,他便会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帮我认真检查;在我设置配方参数时,他会仔细校对,并指出和改正不合理之处;他说:“任何一点小错误都可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在操作上需要格外小心。”

在日常工作中,他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譬如在某次现场投料的过程中,由于加料电子秤的原因造成0.5KG的偏差。如果是其他操作员,我想可能发现不到这个偏差,然而他却发现了,并立即通知了班长和投料工。投料工人却认为0.5KG的偏差对一釜10.5吨的物料没有影响,想要快点加完早点休息,就劝他忽略掉,继续正常投料。

没想到,他却坚持自己的意见更换电子秤,并规劝员工必须按章操作。后来在他的坚持下,投料工人拿来标准的电子秤,完成了投料。有时候,有人私底下会指责他小题大做,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非要做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而这种“斤斤计较”,就是对产品质量的最好负责。(黄朝辉)

 

案例点评: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但更是一名传帮带的老师傅。传帮带,传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质量近乎于苛责的态度与要求。这0.5KG斤斤计较,就是老师傅给自己徒弟上的最生动的一堂课。

“新”调来的同事

他常常顶着高温一个人走在车间里,将车间现场的不足之处需要整改的记录在小小的工作笔记中,也将自己的工作心得记录在其中,他就是我们班组里的林春峰,一个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现场操作工。

虽然他从投料岗调过来才不到半年,但他凭借自己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春峰很快熟练掌握了本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成为我们眼中的“学霸级”人物。

现场操作工涉及的是全车间的机器设备、操作工艺及安全操作,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中毕业投料工出身的他来说,不但跨度大、难度也不小,但是他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使得他迅速成长起来。在每一次巡查回来后就不停地向老员工们请教各样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代表了什么?哪些个阀门开关是我们操作的?怎么去操作等等问题,实在说不清的时候就拉上我或者其他同事到现场手把手地进行教学。

踏实肯干、勤奋好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林春峰;作为一名现场操作工的新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学习生产工艺原理,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华峰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张鹏)

 

案列点评:

春峰身上这种不断学习、自己主动要求自己进步的精神更好地体现了务实为本的企业精神,也更好地诠释了唯一的不变就是在变的真理,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张鹏)

 

安全帽的“选择”

邓世超,从2008年加入华峰这个大家庭,在装卸岗位上已经有9年时间,作为一名基层员工,在一次跟物流司机的对话中让我认识到他们的安全意识在变化。

那是在7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烤着,热浪滚滚,非常闷热,气温有37℃左右,他在尼龙66仓库装货柜,跟我联系说自己想要藿香正气水解解暑,于是我就给他送去。当时气温这么高,在集装箱里起码还要高10℃左右。当我到达时,他汗流浃背整个衣服湿透了,满头大汗,汗珠不停的从他的脸颊上流下,他正在和司机在对话着,物流司机跟他说:“这么热的天气,把帽子摘掉凉快点,集装箱里面这么热。”邓世超说:“这是公司规定,我们不能违规操作。”司机又说:“这些规定都是虚的,哪有这么多事故,在车上装车又不会碰到头也掉不下什么东西,戴着帽子这么热容易中暑,再说这中午的又没有领导出来看到。”邓世超接着又说:“佩戴安全帽对我们自己安全也有保障,我们平时工作中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要养成习惯。去年我们有个同事从货车上摔下来,幸好戴着安全帽,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安最重要,平平安安工作,平平安安回家。”他一边走去铺纸板一边微笑的说:“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在这炎炎夏日三伏天,又有多少我们华峰员工,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大汗淋漓的工作着,却没有把安全帽摘掉。(陈余周)

 

案例点评:华峰的基层员工,从新员工入职HSE培训教育,到每月班组的HSE活动,再到每年7月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开展,日积月累的灌输到大家的脑海里,真正从心里树立安全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陈余周)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