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我们还要做好哪些事?

不夸张的说,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那么,中国制造2025核心是什么呢?

对制造企业来说,中国制造2025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向:


互联: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数据将成为企业的重要核心资产,把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制造业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营销数据、用户者数据收集并分析,将成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

集成:通过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柔性自动设备、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业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需要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

 

具体来说,从企业内部看,生产成本上升、研发投入不足、生产组织方式较为传统都是企业目前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从企业外部来看,消费者具有更大的主导权,他们越来越主动和挑剔,对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并期望企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务体验。

那么,针对中国制造2025,请你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我们还要做好哪些事?

 

田杰: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到现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国的制造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MADE INCHINA”,但“中国制造”一度成为廉价、仿造的代名词,如何让“中国制造”登上高品质、硬品牌的市场舞台,值得我们的深思。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加之中美贸易战悄然打响,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氨纶行业不止有国内的几家公司,还有国际化的巨头公司,他们起步早,技术先进。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市场决定企业的成败,再好的企业也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有我们的产品更加要注重产品的质量。

作为华峰氨纶的员工,自己亲手参与制造的产品也远销国外,我深感荣幸与自豪。我认为作为一线员工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严格控制工艺,让生产线更加稳定,增加A等品的产量;二是减少故障的产生,排查隐患,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凡事做好总结,从前发生过的事故或者缺陷,一定不让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四是集广大同事精英的丰富经验,做好创新。

 

王保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之根本,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

中国制造2025,这一行动纲领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为基本原则,旨在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制造2025,关键在于企业做强,而企业之强在于人员之强,我们一方面应该紧抓企业的人才建设;立足长远来看,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由我们的接班人不断地去完成,我们需要弘扬我们目标与方向,将理念与原则不断地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将市场与企业相互关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根据市场合理分配我们生产的供应量。同时将我们的生产结构,生产链不断优化创新,把生产的工艺数据整合,调整到最佳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此外,针对生产运行的不合理、不恰当的地方加以技术改进,加大智能化程度,使产业变得柔和化。只有这般,中国制造才会由大变强。

 

韩莉莉:201711月,重庆华峰化工三期己二酸项目顺利建设完成,这一壮举也让重庆华峰化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基地。

在光鲜成绩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与实现“中国制造2025”间的差距,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以及更严峻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我们还要做好哪些事情?就拿重庆基地引进ERP系统来说,在己二酸产能自给自足的期间,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以产定销;而现在己二酸产能富余的情况下,我们得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要以销定产。

为此,在ERP系统全面运行之前,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首先,是充分的调研;其次,是大量原始数据的有效累积:原始数据的采集一点也不能马虎,如果源头错了,偏离了既定事实,那么,由系统导出的结果将对企业的决策毫无意义。

只有将各装置数据整合起来,后续通过ERP系统的统筹,数据得以一致性,才能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公司领导层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相关数据,并合理调整生产运行模式,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已有资源,发挥集成数据的优势,寻找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契合点。

 

谭攀飞:自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这预示着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华峰氨纶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呼召,坚持创新创优,打造“氨纶智造”。

在“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解读中,有一点最让我深有感触的便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这提到的关键词都与我的实际工作息息相关。

其实,说白了,“中国制造2025”最终还是离不开高品质的产品。在生产控制过程中,氨纶公司质量管理部门牵头,推进“自动化”和“信息化”,打造“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平台”。这一平台的最大功能是将公司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数据串联,打破“信息孤岛”,针对发生的客服投诉或者产品异常,以及串联、并联成品、过程控制、原料等相关信息,按照相应指标的比例,形成一整套的质量监测分析系统。

而这一令人无比期待的系统将于2018年完成建设,目前的运行情况是生产异常信息已实现实时推送。该系统成熟运行后,可实现质量风险预警,对质量问题实现系统性分析的辅助作用;同时根据生产波动信息,预警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起到指导销售、提升公司产品质量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其实与我们每一个“制造人”息息相关。作为品管工段的一员,我想首先要做的是标准化操作,严格要求自己,为公司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辅助控制生产的稳定运行,全力打造“中国制造”的高品质氨纶产品。

 

黄雪芹:在我看来,要想达到“中国制造2025”的长期目标,我们必须要走出去。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和落实,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更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华峰作为大型制造型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逐渐饱和的背景下,需结合企业内外实际情况,牢牢握住时代机遇,加快“走出去”战略,利用“一带一路”创造的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力争将中国制造,华峰制造推向世界。

而作为一名法务人员,我们的职责就是了解投资环境,做好对海外投资国的法律尽职调查,把控交易谈判和签约中的重大法律事项,参与设计投资结构,尽可能减少和防范海外投资所存在的风险。鉴于此,我们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华峰“走出去”保驾护航,当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华峰“律政先锋”。

 

赵军婷:说到底,“中国制造2025”的每一个关键词都离不开人。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很多想法,其中不乏好的创意,但从一个创意到产品的问世,中间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各种限制条件之下,我们很多人都不会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施。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制造2025”正是在制造业方面,提供了创意与产品之间的桥梁。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型制造业平台,你有某个产品的需求,那么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设计师,当你需要生产的时候,刚好某个公司的仪器空闲,可以为你服务。

又或是,你有某个想法,可以在平台上发表,刚好某个公司感兴趣,就可以帮你将想法变成产品。这个平台集齐了一切先进想法和有利资源,每个有想法的人都可以在这上面获得资源,把自己的想法变为产品,也让生产和销售变得更加便捷。

那么,回到我们华峰日常的生产,在我们的工作中,同事间也不乏有好的想法,可又限于器材不足或是知识量储备有限,使得这些想法难以成为现实。现在的工作中,有太多的按部就班,太多的人产生了“不出错就是最大贡献”的消极想法。

“创新”往往成了我们嘴上说说的口号,我们是否也迫切需要一个这样的平台,连接同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公司及人才,共同发展我们的行业。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华峰制造”、“中国制造”寻求更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能打开新的销售大门,让我们的产品走向全球化。

                                                                                             

颜坚坚:千言万语,其实“中国制造2025”还是离不开“创新”二字,但是有时候,我会扪心自问,创新到底能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什么?

或者说,未来的工厂还会剩下什么?企业管理顾问华伦·贝尼斯讲过一个笑话。他说,未来的工厂只有一个人,一条狗。人是要喂狗,狗是要看住人,不让他碰机器。

这句话看似荒谬,但细想来却不无道理。在摩尔定律(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有效期持续了50年之久仍未被打破的时候,谁能保证真正的全自动时代离我们还很远?同理,谁能否认“中国制造2025”离我们很远?

科技创新正以指数型飞速增长,从小到大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我们注定要被知识更新的速度所超越。创新不止带给我们福利,还在狠狠地鞭策我们。但我们不应该焦虑,我们改变不了事实,却能改变自己,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试错,不断改正,相信自己的潜能,研究机器的毕竟还是人。“中国制造2025”最终靠的还是我们人的智慧。

 

刘强:“中国制造2025”在我看来,就是要猛干,狠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可以说,中国是公认的化工大国,绝大多数化工品产能都已居于世界第一,全球化工50强只有中石化上榜。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化工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尤其是近几年技术提升速度极快,各个子行业都不断有世界级的装置先后投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先进性都居于全球前列,随着盈利的大幅改善,未来技术升级速度还会更快。

我国化工产业并不弱,甚至在很多细分领域都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那为何全球化工50强中却难觅我国民营化工企业的身影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化工行业过于分散、优质企业往往都只是在单一领域发展,不像国外发达企业通过大量兼并收购,业务领域横跨多个化工子行业,自然收入和利润规模也都远大于我国民营化工企业。

对于华峰而言,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向全球化,华峰也必须要好好思考这一关键命题,就是如何让产能走出去、把技术引进来,也将成为助力华峰获得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华峰人猛干,狠干,“中国制造2025”也好,全球化工50强也罢,都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