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钱钟书

——读《钱钟书自传》有感

一舟/文

原北大校长王恩哥说:人生要结交“图书馆”与“运动场”两个朋友。到图书馆去博览群书,“充电”、“蓄电”;到运动场去锻炼身体,强健体魄。深以为然!

《三字经》曰:子不教,父之过。近日,因孩子学校推出“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不得已,在家里俩领导的指派下,以“带罪”之身与孩子合议,拿起了钉装书——《钱钟书自传》。

选读《钱钟书自传》,一是先生这“书痴”是我自小就内心敬仰的学习楷模;二是孩子也自小喜读书,希望先生的读书趣闻能为其这一好习惯作加持;三是因这所谓的自传也仅仅是十数页,不足一万字,省时省力。

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在手机触屏这一“碎片化”的阅读或说浏览时代,早年所读之书号称“汗牛充栋”的我,再次沉浸在书墨香的“味道”中。

《钱钟书作品集》里收录的《钱钟书自传》是我至今为止所见作家自传中最为别致的“一部”。之所以两个字要加上引号,是因为此所谓自传的作者不是先生本人,而是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此为其一。其二,自传中并无对先生历尽劫难的刻意渲染和对先生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的张扬,而是以很“家常”的笔调,历数了先生的读书之“痴”。

钱钟书,这个名字对于文学爱好者甚或中学生来说,都不是陌生的。我读书有个坏习惯,就是不管作者,念中学时读《围城》,懵懵懂懂的,只是被那笔调述得服服贴贴。其后考究起作者,才知道了“钱钟书”这三个字。钟者,爱也。初以为先生取名,只不过和一般书生一样自命清高,取个别致的名字,待日后有了身价,好在解读得名时有些文章可作。读过“自传”后才知,先生在周岁“抓周”时抓了本书而得名“钟书”,如此而已。

先生一生爱书,读书很杂,留下不少和书有关的趣闻轶事。七八岁时,先生开始读小说。家里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很快被他读完,又读了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古典长篇小说,以及《聊斋志异》。上中学后,钱钟书读了很多文学刊物,还读了大量刚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长篇小说,还有各种探险小说,读得非常入迷。上大学后更是博览群书。

先生究竟读过多少书?有两个小故事似能说明问题。有一天,钱钟书和他的一位学生逛书店。他对身边的学生说:“你在这儿如果能找到一本我没读过的书,我就不算是你的老师。”学生出于好奇,便在店里专找那种从没有听说过的冷僻书籍问先生看过没有?先生立刻能说出此书是哪朝哪代何人所作,书中讲些什么内容。屡试不爽,从未出错,学生惊叹不已!

先生学识渊博,但与时下“高产”作家相比著作却甚少。“自传”中说“围城”重印后,先生夫人问他想不想再写小说,他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当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憾,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先生的真实,比起当下一些倚名卖名,制造文字垃圾挣钱的所谓作家,他的“痴”该是不折不扣的了,然而,我却由此而觉出先生的可爱来。

黄山谷称: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为学问思想是通过读书慢慢怀胎滋长出来的。

读先生的自传,掩卷沉思,直觉得读书终浅,读人才真。

无论是读书读人,抑或是读工作、读生活,坚持阅读,受益无穷。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