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华峰闪耀

策划 一舟 周涵

一个似乎渐渐被人遗忘的名词,因为在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一跃成为网络热词和议论的焦点,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各种手工匠人曾以精湛的技艺创造过无数奇迹。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们代表着敬业、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气质。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的确,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不是简单的一个口号,企业要将它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质量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把热爱变成执念,把精神变成行动,在追求一种态度的同时,把产品和服务做好,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企业发展。

在“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及“宁可损失千万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质量理念的引领与感召下,华峰集团又是如何用行动诠释“工匠精神”的呢?华峰人又是如何让“工匠精神”在华峰闪耀的呢?

 

重拾“工匠精神”

 

诚然,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经历了令全世界瞩目的高速发展,已经积累了充足的生产供给。然而,在注重速度与效率的时代,面对大量的机会,人们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快速发展并创造充足供应的同时,大部分中国企业却丢掉了对供给质量的重视和保障。

对于华峰而言,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品质的背后是对工匠精神、对产品人性化的极致追求。这种重拾“工匠精神”而来的产品,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美好用户体验,只要用上这种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消费者就会成为它的忠诚客户。

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质量文化要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质理念,在全员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抽丝剥茧、吹毛求疵”就是对重拾“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在氨纶公司纺丝车间,一名一线工人一天要经手3000多个丝卷。他们虽然不是生产者,却是实实在在的守护者。作为生产线上最重要的一道关卡,“产品在手中,质量在心中”的宗旨,托举起了每个员工的责任。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无论是从原料进厂,还是在生产环节,到最终的产品包装,“绝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的质量文化理念,已经在氨纶公司全体员工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来。

质量,就是看不见的效益。新材料公司质管部主管吴建勇说,原料指标决定最终的产品质量。因此,从原料进厂开始,公司质管部专项取样小组,便会对原料进行多次取样检测,确保整个生产工序的产品质量。为了更好地做好检测工作,公司质管部在优化内部原料检测系统的同时,引进ABB红外线检测,检测时间由原先30分钟缩减到仅需几分钟,以“检测自动化”提升了检测数据的稳定性。另外,质管部还增设了辅料检测项目,并增加了额外检测指标,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原料的精准把握。

质量强则企业强。氨纶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李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原料检验到过程控制,从聚合到纺丝,我们在全部过程中的关键处设置监控点,紧紧盯住常态化控制标准,对每一个点位、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细化到对每一条丝线进行配比,保证所记录的运行数据既真实可靠,又可以追根溯源,极大地确保了产品的质量。而正是对这些细枝末节的重视,才有了今天享誉全球的“华峰制造”的品牌效应。

 

传承“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代表的温州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靓丽风景,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动力与活力。19915月,年过而立的尤小平面临改革开放的热潮,毅然辞去了集体企业的副厂长职务,创办瑞安市塑料十一厂,开启了“华峰号”远航的创业之路。26年来,他既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也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收获,使尤小平形成了一种“任凭风云起,笑颜看天下”的从容与淡定,代表着企业家应有的沉着与历练。

在华峰创业的艰难征程中,老一辈华峰人以“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和乐业、勤业、诚信的职业精神来革弊立新、激浊扬清,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心无旁骛抓生产,雷厉风行干工作,身先士卒做表率。

而老一辈华峰人的点点滴滴都熔铸在华峰的企业文化之中,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的基石,能够经年传承不变的工匠精神,其承载这一精神的就是企业文化。在传承着工匠精神的华峰,员工一进来就沐浴在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氛围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力求做到最好,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追求完美、拒绝平庸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要求。

当前许多企业并不缺技术,但缺真正有工匠精神的大师,培养一个工匠需要时间的经验的不断积累。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工匠培养机制,遴选出一批智造之星、“质造之星”技术劳模,让工匠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里的明星,成为社会的明星,成为一种被尊重的荣耀。

因此,企业要践行工匠精神,首先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企业文化,让员工树立工匠意识,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品质,让员工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敬业执着、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成为企业价值追求,为工匠精神厚植土壤。

“为了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公司行政、人力、企管等部门在积极当好‘伯乐’的同时,努力做到去发现、挖掘和培养身边的好工匠。在大力推行技师评聘的同时,针对岗位实操性,开展‘特色工匠班’活动,以聚拢‘工匠’资源,重拾‘工匠精神’,打造‘工匠’文化,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夯实基础。”氨纶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助理吴海峰告诉记者。

在华峰的平凡岗位上,有这样一群工匠,工龄不是企业里最长的,但带出的技能尖兵却是拔尖的。他们始终默默地站在“徒弟”的身后传授知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动力,实践着“工匠精神”的传承。

帮带路上,处处树榜样 “传帮带”的师徒制,传承的不只是工业文明的薪火,更是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师傅传承给徒弟的,不只是技术本身,更是追求完美极致的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在“互联网+”和“工业4.0时代,依然可贵。

 

创新“工匠精神”

 

企业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融入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投入人、财、物,让企业的生产、研发、技术、工艺等各方面的软硬件环境都能得到提升,不断吸纳前沿技术加以创新,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打造出流传于世的品牌。

以工匠精神引领研发与创新。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对原有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工匠精神不仅体现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积极吸收前沿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做出更好的产品,推动企业稳健发展。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研发与创新需要考虑是否愿意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否愿意在经受大量失败后仍孜孜不倦地坚持研发,是否愿意做成千上百个方案并优中选优,是否专注于一丝性能的提升,是否敢于推翻自己的辛勤劳动成果而追求新的高度,最终做出让消费者惊艳的产品。新材料公司研发部负责人、一级资深研究员赵叶宝坦言,“工匠精神”就是求真务实,守正创新。在他看来,“求真务实”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埋头苦干,不蜻蜓点水、不走马观花、不好高鹜远;“守正创新”就是要吸收经验,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守正创新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气息。华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守正创新正是华峰“工匠精神”的最好表现。

一直以来,华峰集团以“一核多点,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主导,确保每年研发资金投入不低于总销售收入的3%2016年投入研发经费达4.9亿元,共计转化新产品成果30项,新增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值84.6亿元;获得省级新产品鉴定11项;新增国家授权专利40项,发布主导及参与编制的国家及行业标准17项。与此同时,华峰两大系列产品入选“浙江制造”。华峰用新创享生活的品牌传播语,很好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华峰制造”的最佳代言人。

 

人物系列报道

工匠是甘于寂寞、锲而不舍,永远在路上的修行者;是传承技术、传播技能的无私奉献者,当然也是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

在华峰,我们崇尚劳动,尊重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我们崇尚技能,关键是要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我们崇尚创造,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我们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多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

26年的岁月里,一个个鲜活的工匠故事在华峰人的口中相传。有的是华峰创业者用毕生的心血倾囊相授,有的是华峰后来者在接受洗礼感召后的自觉行为。无论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处、也无论其主人公是谁,从这些华峰“激情燃烧岁月”里演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在这里的闪耀和传承。

 

夏国林:生产设备的“外科大夫”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劳动模范,瑞安市先进个人,三次获评华峰集团“优秀员工”……这些荣誉加身的不是哪位华峰高管,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员工,他不是别人,正是浙江华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机修班副班长——夏国林。

细算起来,现年42岁的夏国林,已经在机修的岗位上干了23年。这23年中,有17年实在华峰度过的。在华峰,他是一个名人。让他成名的不是一连串的荣誉光环,而是能独立完成各种复杂机械设备、工艺管道等安装工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在机修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拿。

“一位好的机修工,要对所有设备构造、功能原理都做到了然于胸。”夏国林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2年,夏国林带领骨干人员改进中间体分缩器的填料,用不锈钢的鲍尔环替代陶瓷作为填料,解决分缩器里填料减少的问题,单此一项改进,就使得每30吨原料比之前能减少半吨到一吨的损失!

2008年,夏国林带头联合电仪人员改进公司的主要设备真空机组;2009年与班组成员通过多次改进放料装置,既减少浪费,又减少废水废料排放;20135月组织机修班组对全厂导热油系统进行整改,排查安全隐患,保障生产安全;201412月,负责中间体链板式输送机安装等自动化项目,实现封闭式自动进料、提高生产效率;20156月,参与锅炉房4台脱硫除尘器安装、改进工作……

由于在处理突发性紧急故障时处变不惊,准确判定故障,并能一次次顺利排除故障,夏国林被工友们戏称为生产设备的“外科大夫”,生产部门的“定心丸”。

20112月,蒸馏设备中比较重要的设备出现内漏,少部分导热油漏到回流液中,设备被迫停止运行,蒸馏塔的产量骤降一半。夏国林带领几名业务精干人员加班加点处理,7个小时后使设备正常运行,维修速度比预期将近快了3个小时。

近几年,华峰兴起“机器换人”热潮。各种新式设备日新月异,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负责保养和维护机修班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干机修工作经验算比较丰富了,不过这些动辄成百上千万的智能新设备还都是头一回见到。”夏国林说。但是,习惯钻研的夏国林并不打算屈服,为了尽快吃透摸清设备,从设备进厂开始,参加厂家培训、自学指导书、跟班作业……40多岁的他依然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还有继续续写辉煌。


陈亦跑:操控氨纶精制技术的专家

    蒸馏,是一项自古以来就有的技术,酿酒更是将蒸馏技术演绎成一种工匠技艺,方法之多,技艺之高,为国人津津乐道;华峰氨纶公司,一个与酿酒风马牛不相及的化纤企业,却同样用到了这一类似技术,那就是现代化工提纯技术——精制,即将含有众多杂质的溶剂回收后通过蒸汽控制蒸发点等工艺进行蒸馏提纯,最终将原纯度大约为93%的溶剂提纯到99.99%。在华峰氨纶,将这一精制技术发挥到极致并创造可观业绩的人,就是华峰重庆氨纶公司F工厂副厂长陈亦跑。
   
陈亦跑,20014月进入华峰氨纶聚合工段,16年来,他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聚合和精制老本行。记得在2013年,莘塍工厂四期废溶剂因盐酸污染后打入精制塔,导致精制塔处理失效,出料的溶剂电导率数据比正常值高出3倍,达到0.25μS/cm单位值,而正常工艺标准值是0.08μS/cm,被盐酸污染的180吨废溶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精制处理。废溶剂无法处理,而当时的溶剂库存仅够用4天!面对这个严峻的挑战,关键时刻,陈亦跑挺身而出。他按此批废液特性重新调整所有的关键参数,通过个性化参数设置进行效果比对,到了第四天,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原本出料电导率达到0.25μS/cm单位值,居然慢慢地回落到正常工艺标准值0.08μS/cm以下,甚至已达到0.06μS/cm最佳单位值状态,比原来异常数据整整降低了4倍。自此,陈亦跑精制高手的名声不胫而走。   

时针拨到2016年,当他来到重庆工厂F工厂副厂长的岗位上,刚好是二期投产期,各种调试和管理调配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六加一、白加黑”成了惯用词。

在二期试生产期间,面对新的二期精制设备,出于对“精制”专业的敏感度,他始终对现场的两套精制设备“格外关注”。他抱着要试一试的决心向指挥部提出了“二期3万吨项目精制一塔配套设备,承担两期共6万吨氨纶项目的精制一塔处理任务”,这就相当于一塔原本每天设计处理200吨溶剂量要提升到日处理500吨,足足要翻一番。在得到指挥部授权后,说干就干,陈亦跑和滕彩云等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二期一塔性能,各种眼花缭乱的工艺调整在全新思路下得到实施,最终实现了“一拖二”运行模式的“业内奇迹”。别小看这次“一拖二”运行模式,这可是比世界上最先进的同行公司生产精制系统的蒸汽能耗还要低30%以上,每年单单降低蒸汽用量就可以产生400万以上的节能效益,更难能可贵的,这次精制调整确保了整个重庆氨纶公司的正常运行,为精制改造腾出了余地。

精制第一,我绝不离开现场。这样的事例在陈亦跑身上还有很多,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他亦然奔跑在路上。

 

何爱双:物检问题“终结者”

何爱双,女,2006年加入氨纶公司,现任东山物检室班长,她是氨纶公司仅有的6个一级技师之一,是一名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因为很多疑难杂症一到她手里就迎刃而解,人称“问题终结者”。从学徒到技师,拥有16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的何爱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演绎了一位女匠人的成长历程。

东山物检室是一所检测氨纶成品物性指标与物理性能实验的测试中心,在这里每个月都会为相关方提供3万多个物性检测数据,是把关产品质量的关键部门。氨纶预牵伸,即氨纶弹性纤维在卷装状态下的牵伸百分率,是氨纶丝重要的性能指标。201010月份之前,由于没有专用的检测设备,这个指标在公司内部都是由操作人员用手推着氨纶丝卷前行退绕取样测量完成的,这种测量方法非常粗糙,检测结果误差很大。20102月,生性严谨的何爱双发现了这个问题,她对比了一组不同操作员的检测数据,发现平均误差就超过了1.2%。何爱双心想“检测结果是生产工艺调整的重要参考数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仅凭手感下结论可不行!”于是她带头组织QC小组,深入分析探讨,不断实验改进,于201010月成功开发出了预牵伸自动检测设备。改进后,操作人员只需放上试样,运行设备就能直接测量结果,排除了人为干扰因素,检测误差大大降低,经测算误差降到0.17%。而且检验员从原来的检测期间不间歇操作变为检测期间65%时间不需要操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检测能力由原来的每天30多只样品增加到了100多只,效率提升了3倍多。该QC课题获得了2011温州市QC成果二等奖,预牵伸自动检验仪还被评为“国家新型使用发明专利”。

2014年,何爱双在遇到抱合力异常检测的难题时,在单丝拉力机的软件里编了个检测抱合力的程序,经过对比检验,调整参数,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小于2.0%,平均数据差异在0.01g以内,完全符合检测要求!此外,也正因为改变了原来的试样加持方法,并且检测结果能自动导入数据系统,省略了检验员加持备样、记录、计算、建立报表等步骤,检测效率提升了23%2015年,氨纶公司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抱合力日常检测量逐步增加,公司决定将一半的常规抱合力检测都放在了单丝拉力机上,节约了设备采购支出40余万元。

一个优秀的技术人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会注重技术传承。从2012年至今,何爱双先后负责传帮带6位检验员,现在6个人中1个成为二级技师,4个是三级技师,还有1个在辅导中,她们在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

何爱双的一名普通的女性,却有着不一样的成长轨迹,对从事工作的精益求精让她工作出色,对技术改进的孜孜以求让她完善自我,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一位新时代女匠人的风采。

 

陈刚:奔波车间的“修行者”

陈刚,重庆华峰化工检修中心的一位普通员工,2012年加入华峰,从初期对检修几乎一窍不通,到现如今对厂区己二酸装置及其他装置区设备了如指掌,不过短短几年功夫,他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

201411月,华峰重庆化工正在筹划动工己二酸二期建设,当时二期己二酸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正是陈刚所在的检修一班。己二酸二期能否如期是公司抢占市场先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项目建设千头万绪,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尤其是设备的检查维护。面对这样一项重大任务,陈刚与他的班组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段时间,他们一边奋战在建设安装一线,一边争分夺秒地熟悉新工艺流程,摸清设备构造及学习检修维护知识。在一次检修中,正是因为他的专业与细心,及时发现了12台树脂反应器所用法兰片为非标准件的问题,并通知厂家第一时间予以更换,避免了设备开车就停车检修的事故,为公司挽回重大损失。他说“工作到了自己手上,保质保量完成是基本要求,要多的还要考虑细节,确保优质地完成。”

陈刚常说“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在初次检修己二酸搅拌器搅拌轴的时候,发现结晶器长轴厂家正常运行标准的径向跳动为0.50mm,但是从现场送回的轴径向跳动大大超出了这个数值,他不断尝试矫正的方法,但效果都不明显。每当这个时候,他那股子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劲头就出来了,在多方查阅资料了解轴的材质之后,陈刚摸索出一套加热矫正法法。回忆初次完成轴矫正的场景,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当时水淋到加热部位,百分表显示弯曲度正在慢慢减小,他的心就像那被滚烫不同的轴表面所气化的水气一样快速升腾、跃动。直到看到表针停在了标准值上不再飘忽不定,那一刻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此外,轴材质对加热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为此,在和几位技术管理员交流后,他结合金属材料方面资料及设备的状态,总结出了一份矫正温度表,为该类检修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反思反省,实务精进。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是他的工作理念,我想这也华峰工匠精神的诠释。

           

高永健:从“技术品”到“工艺品”的焊接大师

提到焊接,许多人会不自觉地将它归为粗重简单的体力劳动:厚重的防护罩,沉重的焊枪,呛鼻的烟尘,耀眼的火花……其实这背后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在华峰掌握焊接技术的工匠不计其数,能够达到高超技术水平的工匠也并不少见,但是能够对自己的产品达到“精心雕琢”甚至像“金娃娃”一样用心呵护的工匠却凤毛麟角。在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动力供热工段,就有这么一位身怀如此技术活的大师傅——高永健。

说起自己从事了23年的焊接行当,高永健说,当别人还在入行过渡期时,他就加班加点地练习打磨技术,有时工作到拿筷子吃饭都手抖。针对文化程度不高这一短板,在休息时,他不忘多学习焊工焊接理论的书籍,找书求经。一段时间下来,看到小伙子这么拼,师傅也就同意收了他。从“小学徒”到“焊工大师傅”,他对焊接爱得深沉。没想到,入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1671,是高永建入职华峰重庆氨纶的第一天,来到动力供热工段上班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动力供热工段的机电班长黄柏辉安排他同F工厂借调过来的焊工干活:将两根直径23.5毫米、管壁厚度为1.65毫米的管道,采用手工氩弧焊技术,将它们焊接在一起。管壁薄,对焊接的技术参数和焊工操作手势要求极为严格,稍不注意就会焊透、变形,造成次品或废品。

“小高,要不你上手试试吧。”从F工厂借调过来的焊工老师傅,对高永建说。

“我心里当时的感觉是,老师傅估计是想考考我。”3分钟,高永建将两根管子牢牢焊在一起,焊接处光滑无残留。“高师傅技术不错,你跟我讲讲这里怎么焊的。”从F工厂借调过来的焊工老师傅改口叫“高师傅”了。从“小高”到“高师傅”,他用技术赢得了尊敬。

近二十几个春秋,在焊接工作中无数滚烫的焊渣在胳膊上、腿上,留下了一个个紫色的疤痕。他笑称:“这是焊工的独特标志,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

“焊接就像绣花一样,焊枪就是我的‘绣花针’,‘一针一线’都要用心,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产品的质量。”高永建对自己要求很苛刻,他把每次焊接作业都看做是制作一件工艺品。但做成工艺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焊工手持焊枪要平稳、用力要均匀,做出来的焊缝才能够匀称美观、天衣无缝。为了这样的美观,高永建经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完工时,脚已经完全麻木,腰已经直不起来了。

从“技术品”到“工艺品”,他用焊枪舞动着“工匠心”。高永建说,焊接是一个良心活,因为一点小的失误,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把每个环节做到最好,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阐释。

 

张学发:修炼“流量波动”的极限高手

张学发在华峰TPU工作的七个年头里,修过数千次原料流量波动,令人称道的是,没有一次将他难住,他总能快速找出症结所在,并全面、彻底、接近完美地解决问题。

所谓“流量波动”,就是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吐出量没有以一个固定值输出,而是在这个值周围上下起伏的情况,这是生产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难题,需要了解相关设备的人员经常维护着,使之最高上限不要超过5‰。张学发就是维持流量稳定的一名机修,他是修波动的一把好手,但他追求的不仅仅是5‰。

有一天晚上,12#生产线中间体突然就一直波动,当班机修已竭尽全力,效果依然不佳,长时间的停机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于是刚上完白班的学发临危受命。修波动他有自己的一套,首先仔细观察电脑显示出的流量波动曲线,经验丰富如他,观察了一会,一判断一个准,他说:“出现这样时而稳定,时而起伏,起伏中又以向下居多,大概十次有七次的曲线形状,多伴与气压不足有关”。果然在灌注机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压力变为了0,其实那个压力显示平时从来没人注意,学发说“存在就有道理,这个压力显示确实很少用到,是因为它基本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并不排除万一”后来把调节气压的电磁阀换了,流量波动降至3‰,一切恢复正常,然而学发并没就此罢休,他说:“虽然气压这个主因找到了,但最理想的情形应该是1‰以下,现在还有3‰的波动,说明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在旁的其他人员劝说他稍作休息,学发却坚定地说“上多长时间没关系,关键是波动不降到1‰以下就不行,这么多年来,我所追求的不过是将波动修到接近于0的极限,所以即使修到明天、后天我也会坚持下去”后来他又将节流阀、针阀、气缸等能清理的配件都清理了一遍,不断调节各种阀门的开度,夜色越来越黑,汗水浸湿了他的背,他依然不知疲倦地为每一个峰值的降低奋斗着,终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他细心、耐心、恒心的鞭策下,这场持久战获得了胜利,曲线变成了一条直线,波动几乎为0,他又等了一个小时确认再无波动,才欣然离去,那时已凌晨五点,天边泛起了微光。

5‰到3‰,从3‰到1‰,到无限接近于0。作为“TPU修波动第一人”,一直以来学发都像古时鲁班制作手工艺品一样精益求精,似乎每一次修理,都是一场突破极限的旅行,时光改变了他的年龄,但没改变他那颗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学发在修波动上的一丝不苟和极致追求,让他不仅体会着劳动的快乐,也增添了人生的成就和价值。

 

 

工匠精神之微言微语

在实现“十三五”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每一个华峰人。

在于拥有一批践行“宁可损失千万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质量理念的员工,在于拥有一批执著、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特质的员工,在于拥有一批专注做事、专心工作、精雕细琢、持续改善、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员工。如果把所有这些特质、气质凝聚成一个词,那就是“工匠精神”。那么,你眼中的“工匠精神”是怎么诠释的呢?

 

潘锦金:我眼中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笨”精神,更是一种“苦”精神。工作是修行,产品是修炼,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筚路蓝缕,久久为功。用“苦行僧”一样的意志和信念办企业、做产品,坚持“工匠精神”,殊为不易。

                

舒京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华峰,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首选。

                                                                                                        

方琳:无论是企业发展、人的发展,太强调“快”和“立竿见影”,都会留下粗糙、浮躁的印记。我们需要踏实,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骛远,及时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一步一个脚印,艰苦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精致。

 

林旖旎:当快速逐渐成为社会的节奏,而浮躁也成了习以为常的心态,我们更需要推崇“工匠”精神,静下心来,放下一蹴而就的杂念,以心平气和的心情,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以精雕细琢的工艺,去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去制造从手里经过的每一个产品。脚踏实地的同时,不忘初心。

                                                                           

王保华:我觉得“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到完美,而是还要把工作做得有创意性、独特性。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才是“工匠”精神真正的含义。

 

吴再武: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和别人较劲,是与自己的博弈。什么是工匠精神?是摒弃浮躁、不忘初心的情怀,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信仰,更是不惧挑战,重铸自我的勇气。

 

陈明毓:“宁可损失千万产值,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每一次的检测都努力将准确率做到极致,每一次汇报都尽力把结果简明完成至清晰。产品判等是公司赋予我们的权利,对数据的参考是客户给予我们的信任。所以,在我看来,也许严谨就是质检员所遵从践行的“工匠精神”。

 

潘金富:一颗生锈螺丝可能会导致法兰拧不紧,继而产生泄漏。一扇窗户未关,会影响车间温度,从而影响到管道内物料密度,造成产品指标波动。日常琐事虽然微小,然持之以恒却发自公心、匠心。爱岗敬业,努力干好本职,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董建华:所谓的工匠精神,所侧重的是人们在工作中的品德,所谓品德,就是态度。认真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仔细调控每一个波动参数,用心巡检每一台运行设备,坚决执行每一条生产指令。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这就是工匠精神。

 

刚:工是一种分工,匠是一种境界。华峰好工匠,熟悉自己的各项工作,融会贯通,并延伸到工作领域之外各种工艺、操作,形成自己独特的领悟、见解。华峰好工匠,一定是一个敬业的人,因为敬业,所以专业。

                               

游华东: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严谨、专注、专业、敬业。每天,重复同样的操作,但“工匠精神”于我们,绝对不是简单枯燥的重复,更不是毫无思考的复制粘贴,而是不管身处何位,都应做一个完善细节,力争完美的韧性“橡皮擦”。                                                                                                   戴秀勇: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窘境,此后谁人可堪大任?在保护好老工匠的同时,需培育好新一代匠人,正所谓教学相长两相宜。在惊叹匠人的技艺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匠人精神的培育与技艺的传承。

                                                      

白艳:放在家底箱的一把老斧头,让我读懂了父亲的事业,那就是装修工。这是一种快乐,夹杂着时代的印记;这是一份坚守,琢磨出岁月的精致。“人活世上,得把活干好”是父亲的人生信条。他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他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工。他是我的父亲,是全家人的大山,更是我心中的“工匠”。

 

储金换: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和心中。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匠精神之“华峰舌战”

 

在智能化、工业4.0时代,工匠精神未过时(正方)VS工匠精神已过时(反方)

 

正方:

刘行建: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化的流水线生产的确能大大发挥产能优势,提高生产效率,但匠人对于工作的极度认真、极度苛刻不代表自负,而是一种敬业的精神,当大多数人静下心来去做事情的时候,自然会形成爱岗敬业的风气,做出让社会认可的产品。而一味追求产能而使用流水线生产只会过犹不及,得不偿失。

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一定是摆脱了浮躁以后,努力踏实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并且做得有创意的一种精神。希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多一些拥有这样的工匠精神的人。这样的话,中国的品牌才能够提升,中国的产品结构才能够升级。所有这些提升,才能够使中国面向未来继续保持追赶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脚步,拿出一代又一代的新的、在质量和品质上都达到极致的产品。

 

庄嘉豪:一个日本人,20岁开始做寿司。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寿司,旁人大多会说:啊,他做了这么多年寿司,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做寿司的前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一个中国人,20岁开始做包子,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包子,旁人恐怕转身就对自家的孩子说:看,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一辈子都在做包子。这样的反差有点让人寒心,却很真实,能反映出中日两国,至少在当下,在对待工匠精神上的文化差异。
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发展速度快了之后,人们很少去进行反思,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一味地往前冲,做事情只要是能够赢得表面上的成功,都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去达到。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就是摆脱社会的浮躁,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同时又带有创造性、内涵、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使自己通过这件事情来确立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品质,确立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和自信。

 

林译:“匠人”,我们中国人习惯称之为”手艺人“。“工匠精神”,是手艺人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的理念。耐心,缓慢,坚持,少量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但是正是这种没有效率的工作方式,被许多人所鄙夷。尤其是在我们干什么都有倡导创新的年代,人们更会对匠人持否定态度。其实,放在这个快速发展、求高效求快速的社会,匠心之道看似无迹可循,静下心来观察却发现,生活中却处处匠心所至:从红极一时的日本马桶盖到小小螺丝影射出的德国制造,从精工细作的瑞士钟表到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庖丁解牛故事…….所以匠心精神只是容易被社会掩盖,回归匠心,其实也是时代所需。

 

反方:

林旖旎:在当今社会大机器高速运转的时代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可以追求工匠精神的资格的。有些普通工人,他们以计件工资谋生,生存的巨大压力逼迫着他们夜以继日地尽量多赶出一点产品,多换取一点赖以生存的微薄收入。在家庭温饱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该怎么跟他们去高谈阔论所谓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如果他们执着地去追求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缝下的每一条线歪了,拆掉重来,无数个线头露出来,全都剪掉,那他们还没来得及追上工匠精神的潮流,就已经被饿死了。在低廉的劳动力面前,工匠精神没办法不过时,他们用血汗换来温饱,也没必要把工匠精神吹捧得多么高尚。所以,我认为,工匠精神依旧高尚可贵,但在速食时代的当今社会,就某些领域某些劳动层面而言,它是过时不适用的。
  

王则刚:片面强调与自恃工匠精神,往往容易忽视真正需求与未来趋势,继而失去市场份额。最深刻的例子莫过于诺基亚与锤子手机,作为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手机在产品品质、设计和品牌信念上都体现了追求专业极致的工匠精神,然而,沉浸于此的诺基亚却未能把握住智能机的机遇,走不出封闭的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走下了神坛的位置。而一贯标榜情怀的锤子手机,倒是把工匠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收获了不少世界级的奖项,还着实让一批锤粉为情怀买单,但成立数年,市场表现却依旧是惨不忍睹,最终仍然向资本与潮流低了头。不得不说,老罗成也情怀败也情怀,尽心制造的产品,市场如果不买单便没有意义。

中国最需要的就是企业家,做任何东西都想赚更多钱,想做大,这对于中国才是好的。现在这么一吹,好像想赚更多钱成了一个很让人羞愧的事情,可不要忘了,手工打造的劳斯莱斯停不到你家,福特却真的让汽车成为了大众商品。如果人才都去学什么工匠精神,无论搞得多么好都永远是少数人的宠儿。能让多数人生活变得更好的人才更值得尊敬。

 

李同伟:在互联网革命的浪潮中,如果没有对先进技术的灵敏嗅觉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掌握,囿于工匠情怀中的企业只会固步自封,背离主流的产业方向。工匠精神的贯彻必然形成分工的极度细化与高度固化,产品的生产进入慢、专、精的模式中,在这种局面下,企业要为研发、引进、调试新技术付出的成本会更高,成功的机会也更小,在没有强大积累支撑与对手的迅猛冲击下,企业不免会沦入被淘汰的行列。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工匠精神固然值得我们推崇与致敬,但同时也应该警惕,一方面是警惕工匠精神的过度滥用,成为营销术语,另一方面更要警惕自恃工匠精神的骄傲自满,不能让工匠精神成为封闭自我的盔甲。
事实上让日本繁荣富强的,也正是丰田,尼桑,马自达,三菱,尼康,佳能,索尼,富士通这些企业,而不是成百上千个各种大师的小作坊。

我只是说,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讲,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编者手记: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一个品质至上的时代即将来临,中国企业到了需要放慢脚步、俯下身体、静心沉潜、着力提升有效供给的时候了,需要通过研发创新、质量管理等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打造品牌影响力,而这一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领。

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更是支撑中国制造合格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动力。在华峰,从生产设备的“外科大夫”夏国林到操控氨纶精制技术的专家陈亦跑,从打造“艺术品”的焊接大师高永健到物检问题终结者何爱双,不论你是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还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不难看出,工匠精神是一种心存敬畏、执着专一的价值观,是对初心的一种坚持;是一种从容独立、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种永不知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实际。

有人说,过去的10年是商人的时代,而未来的10年,将是匠人的时代。未来的中国企业,最核心的问题不再是追求业务扩张,而是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对产品和服务一直追求极致完美的匠人。每个工人、每名生产者、每个企业都将秉持这样的精神:摈弃那些投机取巧的思维和浮躁的心态,实实在在地助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这样的精神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像书本上的知识一样可以生搬硬套过来,而是需要系统地、耐心地培养产生,并且在企业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可喜的是,在华峰26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批又一批华峰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越来越多的华峰工匠,用更多的工匠产品传播华峰商号,服务全球用户。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