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氨纶:面向信息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赵东明

过去的几十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积极推进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可以说两化融合已经成为企业争抢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经之路。对氨纶行业而言,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推动企业集约、高效、绿色发展,从而推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课题。

华峰氨纶作为氨纶行业的领军企业,从2007年以ERP项目为伊始,采取“效益驱动、重点突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策略,逐步将信息化融入企业发展,惠益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服务公司EHS 环境/ 健康/ 安全发展,真正做到了安全、清洁、可持续发展。华峰氨纶的两化融合,不仅让信息真正成为有效资源,协同公司战略、服务公司管理、支持业务发展,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两化融合的路径也为中国民营企业两化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经验,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为化工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热潮兴起,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信息化是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氨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催动。

华峰氨纶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开发新产品,也是在技术、商业模式、资源利用、扩展企业影响力上建立起创新体系的过程,这种能力是要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殊途同归。

作为企业公民,华峰氨纶率先提出责任关怀,将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积极组成部分,力求按照市场规律正常运行的同时,不断改善企业的健康、安全和环保表现,力求从产品设计、生产、储运到回收,都做到对人、环境承担责任, 以企业创新服务建设更具效率的履责路径。正是这样的创新理解和对责任的追求,让华峰氨纶从创立开始就不断突破,紧跟时代发展,将信息化融入工业化,采取“效益驱动、重点突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策略,提出贯通企业、供应链、客户的全面惠益目标,以ERP 项目为伊始,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和完善生产自动化、通过EHS环境/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清洁、安全发展,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信息化可以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自动化率,通过“机器换人”和“电商换市”,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改善劳动环境,提高营运效率,提升企业效益;可以革命性地改 变化工行业的安全控制、内控系统,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 技术,可以让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及时准确摸准市场脉搏、客户需求;此外,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办公软件系统,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实现对企业的就近与 实时管理。

——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 尤小平

 

企业行动

管理信息化为支撑

2007年,华峰氨纶先期引进专业信息技术公司协助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2008年,华峰氨纶以ERP 系统项目为公司信息化的起点,正式开启管理信息化序幕。

华峰氨纶根据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的推进建设,首先选择与核心业务直接相关模块,高起点引入国际领先的SAP 管理软件,与咨询机构合作,成功实施了FI(财务管理)、CO (成本管理)、SD(销售管理)、PP(生产管理)、MM(物料管理)、QM(质量管理)六大ERP 基本模块。华峰氨纶采用“数据集中、应用分散”的体系结构,依靠集中的数据中心来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将其作为公司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库、应用的服务支持,并为数据仓库的信息挖掘(信息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2010 年,华峰氨纶先建立了BO\BW 系统,有效地整合了OAERP CRM 等业务系统及Excel 等非结构化文档,为企业全局性的分析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2013 10月华峰氨纶又启动BI(商务智能系统)项目,在优化REP 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业务系统数据,为管理层作重要分析和决策、市场营销及绩效考核提供更好的依据和支持。同时,华峰氨纶还运用了SAP 管理系统、员工考勤一卡通管理和亿赛通保密软件等信息化管理。2013 年,华峰氨纶被评为温州市首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企业。

 

实施ERP 后,公司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成一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 大缩短了整体供应链的时间,加快对客户和市场的响应速度;能够准确地计算物料需求,缩短物料计划与采购时间,减少仓库库存;加强成本和利润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 同时信息化让办公更加便捷,以前评审文件,需要一个个部门、一个个领导签字 审核,比较繁琐费时间,而现在只要登陆公司OA 系统就搞定,不管领导在哪,只要 打开OA 系统就能看到,可以直接进行批复,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企管部 胡万林

 

生产信息化为基础

建设之初,华峰氨纶就意识到在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品牌建设是国内化工企业同国际化工巨头最大的差距。为了提升品牌,华峰氨纶将立足点放在吸收和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创新,实现生产信息化。1999 年,华峰氨纶投资1.65 亿元,从日本全套引进氨纶生产技术和设备,将生产自动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投入5亿多元进行5期工程技术改造。华峰氨纶并不满足于单纯引进技术和设备,积极自主创新,逐渐在工艺配方、反应机理、过程控制、高效率生产设备的开发应用和差别化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企业设备国产化程度达到95%以上,自行设计开发的智能化DCS 自控技术和单孔纺氨纶生产工艺技术及高速纺丝生产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2014 年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建设让华峰氨纶的“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发展思路有了实质性进展。

华峰氨纶还将信息化融入产品质量监测。从原材料开始进行质量把关,企业下设两个化学性能检验站、两个物理性能检验站和6 个分级包装检验站,单对原材料指标的检测项目就达24 项,还设立了“检验项目开发流程”,由企业内部质量工程师参与评审,为新检验项目的开发和现有检验项目的精确化、简单化和自动化进行持续改进。

目前,华峰氨纶企业生产设备基本实现自动化或远程监控,如纺丝车间每台机器上下两根轴上分别装着一卷纸管,只要上面那卷丝卷满了,机器就会自动把下面的切换上去,并亮起红灯提醒落筒。

 

这六七台电脑并不简单,它们时刻监控着整个生产流程8000 多个控制点,一个 按钮就可以开启关闭控制设备,并能远程采集信息,实现了真正的“机器换人”。我 们公司不断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生产流程,最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全程自动化,这不仅严格而精确地控制了化学反应的时间、温度和压力等条件,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有效地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生产车间技术人员

企业价值

真正将信息作为企业战略资源。众所周知,信息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管理及业务过程中各种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共享,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华峰氨纶从信息化规划开始,导入“全员信息化”概念,重视信息系统对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推动、支撑作用,经过一期完善基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建设、ERP 规划和实施;二期引入BICRMBW 等平台,对业务数据的利用;到逐渐将信息化转向战略层,将公司乃至行业有效信息整合到一起,让信息快速流转,协同公司战略、服务公司管理、支持业务发展,让信息真正成为有效资源,抢占未来信息化发展先机。

固化先进的发展经验,提升发展效率。华峰氨纶优秀的生产和管理经验通过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固化,在应用和探索信息使用的过程中,对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思想也进行了进一步吸收,极大优化和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与发展效率。不仅如此,对以创新为企业灵魂的华峰氨纶而言,信息化让新设备的使用和研发事半功倍,真正实现了企业的增效降本和生产效率提升。

节能减排,实现对环境关怀。信息化让各类资源流动管理和控制成为现实,为华峰氨纶实现循环经济、践行环境责任提供支持。在有效的资源管理框架下,华峰氨纶实现对氨纶纺丝原液中溶剂进行回收利用率达到97% 以上,每年减少DMAC 消耗145 吨,生产生活污水统一经过生物厌氧污水处理后回用率达到85% 以上;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2%,有效的减少了自身运营对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了对周边环境的负责与关怀。

 

社会价值

民营企业信息化新示范。华峰氨纶分阶段分步骤信息化,从企业经营实际出发,着手于与核心业务结合最紧密的模块;积极参与外部信息化交流论坛、培训、参观、学习,在内部开展信息化培训、实战操作等活动,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化阻力为动力,全方位保障两化融合的顺利推进。对面临限制条件的民营企业两化之路具有范式参考,对解决两化融合中共性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氨纶可持续生产新风向。华峰氨纶两化融合的道路,是实际践行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过程。作为氨纶行业的领军企业,华峰氨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与创新能力、增加“千禧”品牌价值和内涵、对社会及环境积极践行责任关怀从而推动自身高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将成为带动氨纶行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向。

化工企业环保新思路。华峰氨纶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节能减排纳入公司内部绩效管理,积极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对化工行业高污染、高危险的偏见。其在生产过程中对废渣、废气、废水、废物等收集,投入打造循坏经济。切合了当前我国节能降耗、发展绿色化工的要求和实际,也将为化工企业清洁、安全发展提供新思路。

华峰氨纶认为信息化建设、绿色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外加的责任和投入,而是企业内在的经营责任,是品牌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华峰氨纶将进一步促进信息化与企业全面融合,逐渐面向全程供应链,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高技术纤维及新材料制造基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谋求发展,为股东实现利润,为社会承担责任,让“千禧氨纶”,演绎更美好的生活。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