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我们一同走过

本刊记者  刘贵高

25年,说快不快,说慢不慢,但足以褪去稚气,越加显露风华。

25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足以见证一个企业的传奇蜕变。

25年,华峰从当年飞云江边的一个懵懂少年,一跃成长为名扬业内的扛鼎汉子。

25年,对人来讲已近不惑,然而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最朝气蓬勃、厚积薄发的时刻!

25年,有人离开了,但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传承创业精神,追寻“四个共同”,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25年,华峰收获了无尽的荣誉,也遭遇了诸多的艰辛。在一次次的机遇与挑战中,华峰依然是这个城市最具活力的企业,依然是民营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5年,我们一同走过。未来,我们还将一路同行。

 

故事一:

我叫赵叶宝,现任新材料公司研发部经理。这是我与华峰的故事:第一次听到“华峰”这个名字时,感觉“像中华一样大,像珠穆朗玛峰一样高”。事实上,25年前的华峰仅仅只是聚氨酯行业的新进入者,随便哪个同行都可能比华峰要大。25年过去了,伴随着多少同行的起落沉浮,华峰在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的华峰已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华峰”两字也已成为“务实、创新、进取、成功”的代名词。

十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促成了我与尤小华董事长的“路边长谈”。随后,我怀揣着借来的200元钱毅然来到举目无亲的瑞安,并顺利加盟华峰。我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磨练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华峰人。期间的经历,使我感慨,也使我感恩。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在这里,我还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是华峰助我成长,是华峰让我事业有成,是华峰让我安居乐业。

华峰在25年的创业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我在华峰的十八年里,有产品开发成功的成就感,也有各种不适应带来的落寞感,华峰领导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同事间的团结互助,同心协力,让我坚定了信心,直面挑战,从而在研发岗位上打开了“一扇窗”。

“相聚凭缘分,相守靠坚持”。这是我对十八年华峰生涯的概括,当初的选择也许是因为偶然,但十八年的坚持完全是因为对华峰文化的认同。既然已相互适应,既然已彼此认同,再守十八年又何妨,这是我的承诺,也是我的誓言。

 

故事二:

时间飞逝,合成树脂公司研发部副经理张初银来到华峰已经八年了。他坦言:在华峰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渐渐走向成熟和专业。是华峰给了我职业生涯,需要感恩的太多,唯有殚精竭虑,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支持。

产品开发是考验耐性的事,这其中有激扬也有寂寞,但自上而下传递的那份价值和使命感,让我们不忘初心。记得09年为了一个产品的快速开发,我们早早去做实验,紧接着加班打样,凌晨赶去车间跟踪生产,直到第二天夜里包装完毕,再打样确认发货,连续40小时没闭眼,那时我们不觉累,常常开玩笑说晚上加班好,比白天凉快,还没人抢实验台。回过头看,过往的积累都变成了经验财富,使我们今天更从容。

两年前接手研发部管理,因一直以来我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线开发,管理经验不足,所以如履薄冰,但领导的嘱托让人义无反顾,必须勇敢担起这份责任,这既是机会也是莫大信任,必须全心全力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信心越来越足,我想这与领导和同事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每一件事。在此也想对新人说,专心做事、踏实做人,在岗位中练好专业、提升能力、做正品格,机会必将青睐于你。这,也是华峰自上而下传递的文化。

如今华峰发展日新月异,短短数年集聚了几大产业群,今后会有更多像我这样的新人进入更宽的职业发展平台,发自内心感激华峰赋予我们的信任和责任,我们期待为华峰这幅宏伟蓝图绘上更绚丽的色彩!

 

故事三:

20年,他见证了华峰的风风雨雨。他就是氨纶公司聚合E的叶其龙,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龙哥”。

龙哥于1996年3月加盟华峰,至今已有整整20年。20年的坚守,足以使任何怀疑的目光变成肯定。他从基层干起,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时至今日,他培养的员工均在其他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他却为了新员工有更好的晋升机会,多次主动放弃了班长一职。面对他人的疑问,他却淡然一笑说:“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吧!”。

无论是春夏秋冬,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半点懈怠和半点马虎。这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对企业的忠诚、对企业未来的憧憬和信仰。而正是有了这些以厂为家的老华峰人,才有了华峰今天的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年轻一代是华峰的希望,那么,老一辈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华峰的员工,是蓬勃发展的华峰最为宝贵的财富。

 

故事四:

今年是氨纶公司潘晓平在华峰的第17个年头。17年,华峰,这个响亮的名字早已融入到她的生活中。17年,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直至现在两口子都在华峰共同打拼。华峰,早已是她的第二个“家”。

19991215,潘晓平刚进入华峰的时候,每天一群人结伴而行,什么活都干,休息的时候,呆在一起谈笑风生。工作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中午吃饭围成一桌,吃着各自带来的盒饭,感觉就像是在学生时代,彼此都将对方当做兄弟姐妹,胜似亲人。

她说印象最深的是,在莘塍分级包装A担任班长期间,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待岗事件,虽然一部分人拿着基本工资待岗在家,但公司还是通过不懈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待岗的员工全部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从一个最底层的分级员到统计员,到分级包装班长,到仓储中心保管员,再到现在的工厂内勤,她一步步走来,不断成就自我,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乏个人的努力,但更多的是华峰给予了她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故事五:

超纤公司的胡忠杰是2008年初从东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华峰的,华峰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他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

刚到公司,他被分到了技术部,一切都很陌生,对公司朝八晚五的规律生活,很不习惯。那时他住在闵行区,到公司路程很远,每天花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就要5个小时左右,很累,他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幸好,在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下,他的工作开始慢慢步入正轨。

2010年初,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入生产部任染色车间副主任,而这与他以前的工作性质截然不同,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提高自己,他参加了集团举办的管理班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管理能力,就这样,他完成了从技术员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作为管理者,他始终以身作则,对员工做到了“真诚待人,严格管理”,用心来管理。对车间员工,他要求以公司为家,尽心尽力为公司做事,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做。

今年,他又把自己的户口从上海市长宁区转到了公司所在地的金山区,做出这个决定时,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觉得他放着好好的市区户口不要,偏要转到这个远郊。而在他心里:一路走来,华峰何尝不是另一个真正的“家”。

 

故事六:

五年,我从一个毛头小子到为人夫人父;五年,我从青涩稚嫩到成熟稳健的男人;五年,我从控制室操作工到运行工程师;五年,我见证了华峰在西南大地的崛起。

我叫周鑫,系重庆华峰化工己二酸联合装置A的运行工程师。记得2011年大学刚毕业,我进入一家国企化工厂工作,但工作半年后,我感觉自己在一天天的消沉,斗志在一天天的消磨,我猛然惊醒,我应该有所追求,有所奋斗,有梦可寻。恰逢华峰落户涪陵,几经了解,我被华峰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所震惊,短短25年,华峰的产业已经遍布全国,涉足多个行业,尤其是华峰的文化理念更是让我感受到,在华峰每一个辛勤的员工都是有平台有机会的。于是,我毅然决然辞去国企工作加入了华峰这个大家庭。

风雨五年,我与华峰同在。回首这五年,酸甜苦辣,不一而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刚刚担任包装班长的那几个月,对我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都是一个考验,曾经我一度想过放弃班长职位,我怕我做不好。但在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四个共同”的引导下我慢慢的进步,坚持了下来。

在华峰,我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还有了个可爱的大胖小子,住在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怀揣着简单的梦想与期盼不断进步,我想说“成长路上,风雨同在;我在华峰,甚好!”

 

 故事七:

从三十而立走到五十知天命,20年的守望和坚持扎根在华峰这片热土上。如今的他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他就是华峰重庆氨纶动力供热司炉工李世元。

1996年加入华峰开始,从洗桶工到浆料工,从拉煤工到司炉工。20年间他用淳朴的方式多次拒绝了晋升机会,他说把机会留给有文化的年轻人,可以帮助公司更快发展。而他则勤勤恳恳,坚守岗位,期间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司炉工,为公司人才队伍建设拼尽全力。他说:我没有别的东西奉献,唯有辛劳和汗水。

08年金融危机,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他还记得当年尤主席常说:“华峰是个大家庭,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困难一起挺过去”。从此,他就把华峰当成了家,从没想过离去。

华峰承载了他20年的青春岁月,这份陪伴和关怀让他终生感激,无论当初是他选择了华峰还是华峰选择了他,最终也都互相磨合成了最亲的人和最温馨的家。他说:相逢是首歌,同行与华峰,有生之年,若华峰不弃,他便不离,一生相随直到他再也扛不起肩上的责任与信念。那时,他会给子孙后代讲很多故事,道尽华峰给他这一生带来的温暖与收获……

                             

25年来,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感动。

25年风雨历程,25年春华秋实。

对于一个转型提升、追求卓越的企业来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一个艰苦创业、务实创新的员工来说,足以见证企业与自身的巨大进步。

过去的25年,华峰人用辛勤智慧,凝心聚力,书写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下一个25年,风华正茂、青春正劲、怀揣梦想的华峰人将再一次成就华峰大业、续写华峰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新辉煌!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