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文/蓝建中

3月份,“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热议。无疑,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著、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那么,在工业时代,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日本是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呢?

“匠人精神”有文化基础

日本的“匠人精神”由来已久。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总监濑口清之认为,日本的成功是以传统精神文化为基础的,得益于一贯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匠人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的结合,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对天必须忠诚,所以都竭尽全力用心工作。而日本的农民文化、町民文化和武士文化的基础都来自中国。

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在江户时代,除了通过荷兰学习欧洲科学(简称“兰学”)以外,日本也有很多独立的创新,比如,当时的活动偶人已经非常精巧,能用毛笔写字;葡萄牙的火枪1543年传到日本,日本经过仿制,很快就应用于1575年的“长篠之战”,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将火枪应用于战争。

濑口清之指出,日本企业生产和开发是一体的,注重创新,企业不创新就会倒闭。需要说明的是,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研发,在数量上仅占日本科技创新的20%,剩下80%的科技创新都是由企业完成的。民间企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主力,“匠人精神”则是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

高素质蓝领工人是支柱

一些日本企业界人士也指出,日本产品精益求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能以质取胜,企业不得不生产更精良的产品。可以说,日本不是在工业时代的冲击下留住了“工匠精神”,而是工业时代的竞争培育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在蓝领工人身上。早稻田大学教授鹈饲信一指出,日本超过9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作人员不满10人的零碎小规模企业。但是,不少中小企业拥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实力。小规模企业的竞争武器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的自我革新、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机械设备的熟悉,以及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日本,蓝领工人也是很体面的工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收入差别不大,蓝领工人的薪资水平在全世界都处于前列。蓝领工人在社会上也受到相当尊敬,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月薪,足以支撑起全家的开销。有这样坚实的物质基础做后盾,技术工人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从而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来。

鹈饲信一认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必须要经历一段不计较眼前利益、不辞劳苦、努力学习技能的岁月。可以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制造业中“劳动者就是创造者”,是日本制造业的精髓。

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在日本,“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制造业工厂,还存在于大量民间手工艺人身上。日本《文化财产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传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尊重,而且经常见诸媒体,尤其是其中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更是社会地位甚高。

截至2010年,日本在工艺技术部分的“人间国宝”包括已过世者有165人(由于部分重复,实际是162人),包括陶艺、织染、漆艺、和纸等。日本政府为了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对“人间国宝”每年提供200万日元的特别扶助金。对于传承团体,则为培养传承者的项目和公开展示文化遗产的项目补贴部分经费。

虽然政府多有财务上的资助,但是日本工艺的从业者并非个个“荣华富贵”。一名华人媒体人士说,他以前认识几个搞扎染的日本人,除去其中一位被评为“人间国宝”收入较高外,其他人的经济状况都很一般。恐怕支撑他们的还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

学习民间手工艺必须经过长期培训才能出师,而工艺品制作异常繁琐,原料也不便宜,所以利润并不丰厚。如漆器表面镶嵌的贝壳和象牙雕刻,所用原料都非常昂贵,算上原料和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从业的匠人能坚持下去多是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希望将技术传下去的愿望。

记者此前曾参观致力于传承传统工艺的京都传统工艺大学校。这里,众多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在刻苦学习。年轻人能耐得住性子在这里学习,完全是出于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也可以看出“匠人精神”不乏传人。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