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管理中的作用

文/佚名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在企业管理中,其实质在于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管理自己还是管理他人,道德都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美好的道德力量,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力量。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生发出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与管理是相互作用的,正如意识与物质的作用。人类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当道德产生后,并以此来规范生产实践,规范管理,促进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首先,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的发展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道德在管理中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主要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在管理中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应管理现实特别是反应管理下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功能与能力。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应管理现状以及在管理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的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管理社会中的规律与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与责任,使管理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道德的基础之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管理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道德在管理中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道德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在管理中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能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如果道德反应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在管理中社会整体与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在管理社会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的。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管理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管理是经济关系的一个体现,是社会关系的一种。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同时它也作用于经济,作用于社会关系,作用于管理。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也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联系,由道德所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但道德在管理中担任的重要角色却大同小异。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道德的力量是广泛的、深刻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志、行为和品格,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道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道德仍然对现代管理有着规范促进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提高,道德成了现代管理的精神核心与关键灵魂。 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规范现代管理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管理中的主要要求如下:

  在管理中,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日夜办公家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在管理中,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中国古代思想强调在“义”和了“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这种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管理道德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人和人对恶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凡是我不愿意别人施加于我的事,我都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以免别人受伤害;我希望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能够达成。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使管理有条不紊的开展。

  在管理中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礼让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从之”。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在管理中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在管理中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在管理中,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因为人有道德,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明智”则好学,学习既包括一般文化知识,也包括伦理道德知识。

  在管理中,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道德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道德是对现代管理的要求和促进,管理也对道德的一种践行和升华。所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协调好道德和管理的关系,积极发挥道德的作用以促进管理,善于在管理中将道德用在实处,以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