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用新创享生活

本刊记者  一舟

  创新点亮生活,梦想照进现实。

       作为聚氨酯制品的龙头企业,创新是华峰集团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华峰集团--用新创享生活,各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十一五"以来,华峰集团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利用各地区的差异化优势,重点建设温州瑞安、上海金山、重庆涪陵、辽宁辽阳、江苏启东五大产业基地,以形成从精细化工到重化工、从聚氨酯到聚酰胺的完整产业链。如果说搭平台、巧借力,坚持以"开放式全面创新"理念为指导,着力搭建好、打造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上海研究院、省级研究院以及产学研合作等平台,实现了华峰"协同创新"效应,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那么可以说,重投入,建机制,坚持建立以"全面协同创新"为特色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包括研发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全员创新机制等,则是华峰有效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企业创新发展活力的"引擎"

       目前,华峰共有员工6400人,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就达1000余人,由于坚持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人才支撑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循环,加之高度重视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华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产品推出速度快、附加值高,大大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今,创新在华峰已经生根发芽,成为华峰人的一种习惯。"用新创享生活",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认为,企业就要进行一次从技术到装备、从人才到管理的全方位提升,因为只有服务于生活的科技才是高端的科技。

 

创新之问:

耐克、阿迪达斯、安踏……当大家享受着世界名牌运动鞋带给我们美好的时候,可否想过,我们的鞋子是怎样经受几千几万次的步行,却依然耐磨、舒适且牢固结实不"开口"的?同样,我们的游泳衣、丝袜是怎样保持弹性、耐腐蚀、不变型的?我们的新型墙体保温材料怎样让大厦里的人们获得安全感,让"安全节能,如你所愿"成为美丽化工、美丽中国的支撑与写照?

 让人们享受到这样的美好的,是华峰集团生产的众多产品的成果之一。华峰旗下现有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聚氨酯鞋革树脂生产企业,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氨纶纤维生产企业和亚洲最大的硬泡聚氨酯保温材料,它用高达数十亿的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回答了创新赢得未来,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的疑问。

 来自中国民营经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六大"软肋":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未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二是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不强;三是经费紧缺,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四是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凝聚力偏弱,数量偏少;五是企业创新技术运行机制不完善。

 从分析与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技术创新活动还不够活跃。据统计,目前全国民营经济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只有40    多,平均每家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不足20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不到500万元。有关专家指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才有竞争力,而目前民企 用于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比与上述标准相差甚远。

 由于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技术改造项目缺乏有效的技术源,项目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不高,战略性的大项目储备较少,企业具有市场冲击力的产品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只会生,不会长""长不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于是业内就出现了技术创新的"少年危机说"。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基因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少年营养不良。 她们如何才能长大?如何让技术创新不成为短期行为?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少年壮志不言愁。22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华峰从少年一步一步地走向了青年,青年时期的华峰已经占据了中国聚氨酯制品龙头老大的位置,华峰集团稳步发展的实践给人以启示。华峰集团为民营企业点亮技术创新这盏灯的示范令人信服地说明,技术创新是民企长大的必由之路。

 

创新历程:

"不创新,就死亡。"这是美国现代著名企业家艾柯卡的至理名言。  

 22年的创新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品质的新材料供应商"的华峰已发展成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两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大型高分子材料集团公司,她的产品也从温州制造到浙江制造完成了实质性的一跳,又从浙江制造到中国制造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跳。今天的华峰正在致力于从中国制造向世界制造的飞跃。

 

第一跳,华峰厚积薄发,走出温州

 

20年前,华峰的前身,是温州一家生产编织袋的小厂。3年后,1994年,创造了2000万产值的华峰领头人尤小平,意识到了低门槛塑料制品行业的前景堪忧,突然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投资2000万元生产聚氨酯鞋底原液。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令它一举跨过了塑料制品这个较低的产业门槛,撕开国外企业垄断的层层防线,冲入了高分子材料产业领域。

 对于尤小平来说,这是在他领导下华峰进行的第一次产业转型,标志着华峰集团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跨越。对于华峰来说,这是从一家普通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向全国最大聚氨酯制品生产企业迈出的第一步。

对于温州民营企业来说,冲破家族掌权封闭结构,创造温州新模式,这却是从"低、小、散"的传统生产模式向代表着技术、资金集约发展的"新温州模式"的标志性转变。

 经过这次产业转型,华峰集团成功进入了极具发展潜力的聚氨酯产业。在尤小平的带领下,华峰集团于2003年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制品生产企业。同时,这也极大促进了当时作为温州主要产业的鞋革业--对比之前使用的进口原料,华峰生产的鞋用树脂产品大大降低了温州鞋的成本,让温州鞋革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国鞋都功勋企业"的光环,也因此被戴在了华峰的头上。

  "创新是所有企业的最强烈愿望。"这对尤小平说来意味深长。因为这种愿望点燃的火苗不仅燃烧在他的心中,更烧在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上。

 同样惊人的一跃在1997年,尤小平又投资2000万元,投资了革用聚氨酯生产线,当年的销售额就达3亿元。

 1999年的冬天,尤小平按照"从母体突破,在体外新生,促整体提升"的制度创新思路,打破了家族产权"一股独占"的封闭结构,组建了华峰集团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中高层员工的股份占据了较大比例,形成了家族资本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合理股权结构。这就是尤小平为上市量身定做的"新壳"

 作为一名温州家族制企业管理者,他眼中的上市何尝不是个美味却又烫手的山芋。面对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公众企业转变中的众多困惑和阻力,尤小平说:"必须向金融、资本市场进军了,单靠华峰自己,无法迎接全球化挑战。有些时候,必须要懂得扬弃,必须要敢于突破。"

 20028月,华峰氨纶接受上市辅导,开始了上市的步伐。此后,尤小平带领华峰氨纶三易券商、两历政策变动,终于在2006823敲响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开市宝钟,成为温州首家境内公开上市的民营企业。

 2003年后,华峰产业接轨大上海,挺进中西部,进军大东北,横纵捭阖,完美产业和产品结构。

伴随着产业的创新,华峰的技术创新也紧随其后。

如果说华峰创业时期的技术水平停留在仿制国企产品的水平上,那么随着产品质量得到认可,市场营销局面的打开,技术人员的引进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8年起,华峰加大了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是高层次科研人才,华峰建立了"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的引进机制,用"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打造自己的科研人才高地。与此同时,华峰还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高度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在岗学习、集中培训、知识管理"三大培训机制满足科研人员的培训学习需求。此外,还通过优化完善"传帮带"工作,为新进研发人员指定导师,通过边动手、边讨论、边总结的方式,使其在较短时间内熟悉研发知识和研发流程。

 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术人才的启用力度也是华峰的一大"亮点"。华峰不断完善优化科技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让有本事、有想法的科研人员,通过轮岗、外派等方式得到更多锻炼,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成就人才。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华峰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得到了提高,由"赶超层面""更新层面"迈进。

 

第二跳,华峰崭露头角,叫响中国

创业容易守业难。

 时间进入到2003年,这时的华峰已经把聚氨酯制品产业规模发展到国内老大地位。与之相适应的,华峰的技术研发在国内同行业中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建立了从集团的技术中心到子公司的研发部的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拥有一支数百人的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从国内外广泛吸引人才,重视企业内部技术人才培养。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开发的技术定位上,对技术先进性、市场可行性以及产品市场寿命的预估都十分审慎和重视,具有科学、稳健的决策机制,摸准市场脉搏,进一步市场细分,使华峰新产品开发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华峰没有停止步伐,为给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仍然持续创新,加强了三个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协同创新"效应。

 首先搭建了"一核多点"的管理平台,以位于瑞安本部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研究院为核心,以分布在各地各产业的技术分中心为多点,重点做好高附加值新产品、差异化产品的开发,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并通过组织开展新产品与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成果评价,加强科技立项和专利技术的申报,不断增强自有知识产权和研发成果储备。

 其次巧借力,利用好20119月成立的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的研发平台,及引进十数位具有科学家背景和中科院资深专家、大学教授、博士生等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重点做好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技术难题攻关、核心技术储备以及前沿动态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华峰的技术攻关、技术储备以及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并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侧重的产品开发、成果运用相辅相补,相补相促。

 再次是拓宽深化产学研合作领域。多年来,华峰与中国科技大学、东华大学、杜邦、巴斯夫、拜耳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通过企业内外的"两个平台、两种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搭平台、巧借力、建机制、育人才、重投入的"科技链",促使华峰产品品质及技术竞争力和生命力日益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也由"更新层面""跟随型""提升层面""适度领先型"迈进。

 

第三跳,华峰创新驱动,打造国际级华峰

 

技术创新的本质在于改变生活,追求效益。

 近三年来,华峰通过项目研发、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导向,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市场需求,更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降低了产品成本。完成科技项目立项81项,获得科技成果61项,其中,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华峰注重技术研发的同时,没有忽视知识产权管理。截止目前,华峰获得国家专利179项,大部分是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多家子公司被评为"专利示范企业"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转型升级"是华峰执著追求的目标。

 如果说早期华峰凭借"借船上路、扬帆出海",走出了一条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自有技术的成功道路。那么近几年来,华峰致力于产品应用领域的自主开发,努力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产品的均一性、稳定性及节能环保性,使产品更适用于市场,促使企业销售收入在国内外两个市场连创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为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改升级的步伐,华峰坚决淘汰落后产品、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不断引进研发具有先进环保、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努力建设推广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标志的绿色环保节约型项目。目前,华峰已在保温材料、铝热传输材料、   超细纤维革等一大批绿色环保高科技的产品或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是华峰的最强音。

 华峰自主研发的技术和品牌产品一次次被用户及市场所认可,标志着华峰一直以来所主推的自主品牌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创新故事

 

故事一:如果说20101115,上海高楼大火事件烧出了国人对高层外墙用保温材料的疑惑和不信任,那么201363吉林宝源丰大火,其"罪魁祸首"也出在墙用保温材料上,人们对这种材料的犹疑就更大了。

 据调查,上海高楼用的硬泡体聚氨酯材料和吉林宝源丰墙用保温材料,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聚氨酯保温阻燃材料,而是一种保温但不阻燃的苯板,正是这种可燃的保温材料,成为了火灾中的燃料库,导致了重大悲剧的发生。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2009年,华峰集团向德国引进了一条聚氨酯保温阻燃材料的生产线,但是这个在欧美及日本市场得到验证的品质优异的产品,却因为成本高、价格贵,没有受到国内建筑市场的追捧,很多建筑商甚至企业都冲着价格低廉的、没有阻燃性能的"准聚氨酯保温材料"去了。

 虽然一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但是华峰人始终认定,符合标准、水平一流的好产品,一定会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显现出其尊贵的实力和最终的胜利。

上海大火和最近东北三省连续大火,引来了政府、专家、媒体的关注与责问。火灾爆炸接连起,生命财产伤可惜;安全监管常麻痹,隐患难治不足奇;祸来防范来不及,再忆阻燃材料时。

 一而再的重大火灾事故之后,市场的风向终于向真正的聚氨酯保温阻燃材料投来青睐的目光,华峰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也忙碌运转,聚氨酯保温阻燃材料的销量越来越好。足见坚持技术创新,才能纵览市场美景,守得云开月露时。

 正如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之前所说,聚氨酯阻燃保温材料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打开局面,但这种态势不会维持太久。当安全成为习惯时,阻燃保温材料的春天就来了。

 

故事二:聚氨酯树脂是一种类似果冻的、发粘的中间产品,它的稳定性决定了鞋用胶水的粘性大小,也直接决定了鞋子的质量。

 如今的华峰,真正攀上了高峰,是全球聚氨酯树脂的最大制造厂家,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一家原先靠技术引进才起家的小厂,又是如何攀上这个行业的颠峰的呢?技术创新,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武器。

 以聚酯多元醇这种中间产品为例,华峰高薪从美国引进了"聚氨酯之父"的关门弟子孙博士,并组建了技术、营销、社会服务等人才齐全的一个独立团队,来开发这一产品和开拓市场。这只是对外籍人才引进的一个小例子,光2011年,对外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就多达十几人。

 聚酯多元醇的稳定性决定了鞋用胶粘剂成败的关键。针对这个产品最大的创新,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产品检验制度的创新。之前,聚酯多元醇是由数字控制系统来检验稳定性的,当检验反应到某个步骤的时候,还得进行人工测控,有时间上的误差。现在,华峰引进了近红外在线检测设备,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即时看到稳定性检验的反应情况。同时,原先的数字控制系统检测同时进行,可以说上了"双保险"

 小小的一种胶粘剂,却是鞋子生产最关键的一种材料。一双鞋子,在高低温、恶劣天气、不同路况等各种环境,如何能保证不脱胶呢?几克的胶水,如果出了问题,输掉的不仅是鞋子,也是鞋子生产厂家的信誉。所以,在鞋业中,胶粘剂是赔率最高的产品,几乎是1100。为了保证聚酯多元醇的稳定性达到100%,华峰在"双保险"的检测制度之下,又推出了一种全新检测制度,那就是"完全生产检测"--把生产出来的聚酯多元醇通过胶粘剂反应设备直接生产成胶粘剂,合格的产品才准予"放行"到市场上去。

 这就意味着,华峰要拥有下游生产鞋用胶水的客户所拥有的生产设备,这就直接引发了原本就很忌讳技术交叉的客户们的警觉--你们为什么要我们的生产设备,你们是不是也准备直接生产胶粘剂,来抢占我们的市场?经过华峰员工再三地解释,客户们才放心了,并把自己的技术设备等技术秘密透露给他们,因为意识到华峰真正的是为产品质量着想,为了检验聚酯多元醇的稳定性。

 这样为了检验产品建"厂中厂"的创举,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产品的效果"零缺陷",带来的是用户的络绎不绝。

 

故事三:高分子材料生产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创新是它的生命线,不断转型更是它的生长点。只要产品有一点落伍,就很快被淘汰,被市场所抛弃。所以,创新对高分子材料生产厂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是,创新对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来说,又是特别地艰难,特别地有风险,因为一旦失败的损失是以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亿元来计的。面临这样的高风险,创新变成了刀尖上的舞蹈。但是,一种"宽容创新"的思想在华峰蔚然成风。

 这种宽容究竟宽到何种地步呢?

 氨纶长丝在中国,一直依靠进口。1999年的时候,中国依靠向一些国家进口氨纶丝,一顿高达20万元或更高。华峰引进了氨纶细丝的生产技术,一下就使每吨氨纶丝的价格下降了5万元。

 氨纶丝的原料也是一种液体,聚合连续反应发生在一整条管道中,一次投料,就要用一整条生产线的代价来冒险,成本高达200万元。

 怎么办?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小试、中试都敢试,并且都成功地通过了,到了正式的大试,面对200万元泡汤的风险,他们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魄力显现,表示要宽容失败,大胆地去试验,只要努力了,哪怕失败,哪怕损失巨大,也不会"降罪"于技术人员身上。

 就是这样"宽容失败"的思想,让华峰的技术创新也冒着风险的高峰向上攀登。这种宽容失败的精神也不是随口说说,而是面对真金实银的惨痛损失时,真正得宽容员工,有容乃大。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去年。从日本引进的莱卡同样是一种贵族纤维,每吨的价格达到20万元。华峰从1999年开始引进,当年年产量1000吨,经过九次技改去年增加到48条生产线,去年又增加了十几条生产线,达到了5.7万吨的单产规模,成为世界单产氨纶丝最大的企业之一。然而,去年单产1.5万吨的试车就不幸失败了,一天的损失高达500万元,巨额的学费挡不住华峰技术攻坚的勇气和智慧,几个月的努力,1.5万吨的耐高温氨纶试车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从1994年至今,华峰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高达数十亿元。

 如今,在聚氨酯行业竞争逐渐加剧的当下,华峰建立全员创新机制,促进全员学习、全员沟通、全员创新和全员发展。尊重员工的首创原创,鼓励员工的创新尝试,宽容员工的创新失败,对于员工的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都给予奖励,以激发各个岗位、各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努力营造了全员创新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家传统行业起步的企业,以科技为先导,重视技改投入,重视新产品开发,以高新技术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华峰的发展实践证明,企业只有重开发、求独创、讲时效、有远见,不断研发出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新产品,掌握自己的专有或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华峰的神奇崛起不是偶然,因为她明白,没有先进的技术,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没有叫得响的品牌。

 创新诚可贵,独创价更高。

 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加大技术人才与资金两项投入,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可行性三项原则,突出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应用新工艺、使用新材料的四个""的华峰,正朝着"未来国际聚氨酯领域有一个响亮的品牌来自中国--名叫华峰"的目标阔步前进。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