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企业文化案例故事

  “寒冬”里的“加减乘除”

  每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的知名企业家,都会成为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

  2012年是本届人大最后一次盛会。全国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所在的浙江代表团驻地北京西直门宾馆没有了往常的宁静,全国各地各类媒体记者络绎不绝。尤小平代表今年提交的六个建议案,因针砭时弊,成为记者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3月7日中午,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午休的尤小平,仍然利用空暇时间履行着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依约接受十多家媒体的单独或联合采访,畅谈自己对两会报告的体会与感受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言献策。

  在面对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当地记者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怎样做强做大及民间资本怎样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提问。

  尤小平代表不假思索地回答,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久,那就要学会做数学的四则运算。用加法做大主业;用减法做精产业;用乘法进行资本运作快速发展企业;用除法响应国家号召,淘汰低端、弱势、污染的产业。

  同时,面对关于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提问,尤小平代表又不失幽默地说,当前要让实体经济有奔头,消除企业回归实业、做强实业的障碍,一方面我们浙江这些被经济学家称作为有着很强生命力,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草根企业”,就要逐步发展壮大,转变为“树根企业”,增强抵御风险适应气候的能力,防止国内外环境一“打喷嚏”,我们的企业就“感冒”;另一方面,我希望政府在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做到低税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土地房产成本、低融资成本的“五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相信实体资本一定会重回实体产业,实体经济也一定会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一舟)

  案例点评:老子云:大道至简。企业管理亦然,华峰领航人尤小平把“加减乘除”这个小学生皆能运用娴熟的四则运算信手拈来对接企业运营,体现了“简单”就是企业管理及企业应对内外部复杂环境的至高的要义。(一舟)

  尤小平正名温州信用

  全国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每年出席全国“两会”,总有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故事。

  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最精彩的故事,要算他对一篇发言稿的精雕细琢。

  3月5日尤小平代表接到浙江代表团通知,说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要看望浙江代表团代表并参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代表团安排他发言。

  既有发言,不可怠慢。接到任务的尤小平代表为了这份发言稿,反复斟酌已经修改了数遍,但他说每一次修改都有新的体会。“我们能够想到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讲到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大推进力度,使各项政策尽快落到实处,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社会与舆论环境!”尤小平说,要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3月5日晚上,尤小平一直在修改发言稿,睡得很晚,但6日早上看上去毫无倦意。下午的会议3点举行,2:45分左右尤小平最后一遍看完发言稿匆匆赶往会场。

  在这篇历经多次修改的发言稿中,尤小平开宗名义:“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关于推进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目标明确、催人奋进,特别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工作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接下来,他在谈了个人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之后,详细阐述了三点建议。他说,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对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要加大过程的监管力度。要加快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借鉴发达国家大力推广聚氨酯难燃保温材料(B1)的使用经验,真正打造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在谈到改善民间资本管理,促进民间资本发展时,尤小平建议政府部门要依法规范和有效监管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助力于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说到温州这个民间资本相对活跃的地方,尤小平建议,希望国务院尽快完成对温州金融改革试验田的批复,规范温州民间资本借贷的运作,支持温州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尤小平呼吁媒体,对温州实体经济因去年信贷风波引起的危机给予客观报道。他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温州是个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地方,不要把温州一些企业出现的信用问题“妖魔化”,他解读说,这些企业存在的问题,一是过度的投资、做自己不熟、不懂的产业或项目引发的,它们平时的创新能力及盈利水平与同行业是有差距的。随着当前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身体差的企业就先“感冒”。温州是民营经济先行发展的地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负面的东西,也是正常的,但不要用“放大镜”去扩大事实。

  这个发言得到了浙江代表团代表的赞许,第二天在中央媒体刊出后,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一舟)

  案例点评:身为全国人大代表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是圣神使命,身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企业家为“妖魔化”温州信用风波拍案而起责无旁贷。借用“两会”发言之机“驳斥”媒体的不实报道,正名温州的信用,净化舆论环境,体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正义正直和敢于担当。(一舟)

  人才是“修剪”出来的

  对于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公司需要的人才,不同的人、不同的公司就有不同的回答与做法。

  2012年8月20日召开的集团新入职大学生座谈会上,尤小平主席在回答新员工提问时,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人才的观点的理解。

  尤小平主席说,一名员工要成长为公司需要的人才,首先要认同公司的文化,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其次要有信仰、有目标,且胜任本职工作,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当然用人讲究的是合适,最好的人才是适合本岗位的人才。他接着以“树枝修剪论”来比喻员工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成功的过程。一颗树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去剪掉它的枝桠,它就长不高,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去“修剪”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他就能持续成长、成才。

  尤小平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段伟东、尤金明、吴福生、费长书、夏国林……这一串华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一群认同华峰文化、胜任工作岗位且敬业、勤业、精业的员工代表,在华峰文化沃土的培育下,在自身不断“修剪”横长的枝桠下,演绎了从"奴隶"到"将军"的故事。(一舟)

  案例点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公司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用人者,要尽可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于被用者,则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断“修剪”自己,做一个具备敬业、忠诚、责任且善学习、能创新、精业务的德才兼备的备受尊敬的员工,这样才能做出成绩,得到成长、成才的机会。(一舟)

  小捐赠中见大爱

  7.23事故让全国人民见证了温州不仅是个创造财富的城市,也是一个爱心涌动的城市。

  2011年7月23日晚20:34,一列由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在温州双屿路段发生追尾,一场灾难,降落在回家的旅客身上,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6个车厢脱轨,其中4个车厢坠桥,多少个家庭一夜间崩塌。

  在灾难现场,在大雨中,很多素不相识的人纷纷赶到事故现场,加入救援队伍,风雨无阻;在路上,很多私家车起来,帮忙运送伤员,出租车司机更是免费搭载乘客;在医院里,医护人员纷纷放弃休息,从家中赶来,只为挽救伤病员;在献血中心,那些志愿者,连夜赶过来,冒着雨在现场排队,只为挽救更多伤病员;在网络上,大家纷纷发动爱心接力,帮助搜寻失踪的乘客,提供需要的帮助……

  当事故的消息通过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等载体像插了翅膀的鸟儿飞向大江南北,在外商务活动的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得知消息,一时心情难以平静,在祝愿逝者安息、伤者早日康复的同时,总觉得企业应该为这次灾难性事故做点什么。

  于是乎,他立即给集团总裁林建一打去了电话,商量参与救援及捐助一事,当7月24日了解到事故现场由于公安、武警、消防、医护人员、群众等5000多人参与救援,导致同一地域使用手机通讯过于密集,出现通讯信号时有时无的状况,给全市及周边县市53辆120救护车的集中指挥与调度带来困难,难以实时掌握救护车的动态和伤员疏散的最新状态。

  尤小平主席立即作出决定,“温州120急救中心在'7.23'事故救援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因通讯跟不上,给有效抢救伤员带来困难,我们华峰有责任、更有义务去尽这份绵薄之力。”这是尤小平主席委托林建一总裁和党委周品英书记办理捐助救护车车载电话时说的激情话语。

  第二天上午11:00整,林建一总裁和党委周品英书记等专程来到温州市120急救中心,捐赠25万元用于给救护车装备车载电话及购买对讲机,以改善救护车的通讯信号,确保救护车的通讯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能,为这次事故救援及今后遇到类似突发性群体事件提高急救能力,为急救保驾护航。(一舟)

  案例点评:在7.23事故的灾难面前,乘客是不幸的,但是在温州涌动出的这么多的爱心面前,遭遇灾难的乘客又似乎是幸运的。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温州是一座穷得只剩下金钱的城市,然而7.23,哪些像华峰一样以各种方式参与救援的知名或不知名,领导或市民、司机或路人……让我们明白了,温州不仅是一座创造财富的城市,更是一座大爱之城!(一舟)

  品德奖里见品德

  2012年4月11日,在这个万物滋生的春天的日子里,偌大的温州大学校园,充斥着鲜花、奖杯、泪水和掌声,弥漫着道德的气息。原来是温州大学设立的“华峰品德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

  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在温州大学设立特殊的基金,不奖学业成绩,专奖品德高尚师生。颁奖典礼上,10位获得“敬业奉献型”、“自强励志型”、“助人为乐型”、“诚实守信型”、“敬老爱亲型”模范平凡而又高尚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们用真情与大爱铸就了榜样的力量。(一舟)

  道德演绎真情,大爱铸就和谐。温州大学与华峰集团结缘“品德奖”的原由,要追溯到2007年6月与2011年1月,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华峰集团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及合作举办“华峰特色班”,打造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2011年4月26日,集团总裁林建一应邀登上了温州大学 “责任、成长、成才”为主题的讲堂,在林建一总裁动情讲到华峰“以德为先,适者为才”的人才观与温州大学倡导的“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理念培育下输送到华峰的100余位优秀毕业生时,他第一次萌生了在温州大学设立“华峰品德奖”的想法。2011年12月,正是出于对温州大学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信赖,出于华峰集团与温州大学人才理念的一致,为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员工,华峰集团与温州大学经多次协商,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温州大学“华峰品德奖”。

  在颁奖典礼上,当主持人问到“华峰集团捐资设立华峰品德奖是出于怎样的一种考量时?”,作为颁奖嘉宾的林建一总裁直言不讳,他说,华峰集团捐资设立华峰品德奖,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对温大人才培养及德育工作的一种赞赏和支持;另一方面是企业参与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我们华峰集团一直坚持“以德为先,适者为才”的人才观,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温州大学华峰品德奖的设立是个起点,也是个试点,今后,我们还将更多地自觉地承担起参与和支持学校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本次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在温州大学设立"华峰品德奖"基金,虽然基金数目微不足道,但设立奖项这一举动,则可以表明华峰集团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关注,重视与责无旁贷的态度。(一舟)

  案例点评:在时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环境里,当衡量成功失败的标准蜕变成钱的时候,当人们心中只有钱的时候,当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阂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及道德持续滑坡、信任危机重重的感慨时, 华峰出资1000万元在知识的播种地、文明的培育地温州大学设立品德奖,恰是一缕清风,吹散了人们在经济交往、公共生活中时刻感受到的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及残忍、麻木的病菌,为社会发掘身边的道德典范,营造学习品德模范、崇敬品德模范、关爱品德模范和争当品德模范树立了鲜明的道德价值取向。(一舟)

  忙碌的机修主管

  如果你经常在氨纶公司东山厂区里走动,就会看到一位穿着工作服,戴一副边框眼镜,急匆匆地接着电话从你身边走过的员工,他就是氨纶公司东山党支部普通党员--薛迪剑。

  薛迪剑自2001年进厂至今一直在机修工段工作。在这十余年中,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到班长再到现在的主管,并于2006年在公司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职务变了,但永远不变的是他勤勤恳恳多年如一日的工作态度。

  机修是一个24小时待命的岗位,公司如果停产设备意外故障,身为主管的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11年6月11日-15日东山工厂停产检修,他在停产前就到现场确认检修项目,对工厂内机修各班组人员进行调整,将主要骨干集中在关键设备修复任务上。他自己更是一直坚守在现场,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外界所得信息和同事一起检修设备。通过共同努力,检修期间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顺利完成检修任务。在检修期间,他坚守岗位,放弃休息,每天早上7点就到现场,晚上都自觉加班到22点以后才回去,为的就是提前完成检修任务。(王晓福)

  案例点评:十余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多年如一日的奋战在机修第一线,带领着机修班组为公司的正常运营做出贡献。他的忘我精神和敬业态度赢得了所有员工的尊重。(王晓福)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