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守护神

——记集团“岗位标兵”张海青

  文/陈辉君 郑晓珍

  张海青,上海金山人,于2003年建厂伊始来到华峰超纤担任机修工作,是公司的第一批员工,刚开始没有师傅,所有的设备维修技能都是靠自己摸索和与同事切磋得来。记得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围绕机器设备转,几台电机、什么构造,工作原理等,仔细研读说明书,都得从头学起,毫不夸张的说,有时连睡觉都梦到机器的构造"。就这样,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就熟悉了公司的生产设备,小到水泵,大到无纺布设备,完全能够独立保养、维修公司的几十台(套)各类设备了。他凭着出色的维修技能和敬业精神以及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韧劲,很快便成为班组中公认的机修能手。

  由于公司生产工艺特点和设备管理的需要,机修班需安排两名专职维修人员应对夜间生产设备运行维护和应急抢修,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对全厂所有设备非常熟悉、应变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全才才行,部门经理斟酌了很久,最后找到了张海青,他毫不犹豫地接过了重担,而且一干就是7年。

  五分钟

  全公司要数电话多,机修班绝对和销售部有得一拼。海青的夜班,伴随的是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在他的报修记录和维修单上,可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每一个发出电话的时间、车间、机器故障部位、处理方法等。看着这些"作品"他腼腆地说,这样就可以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抢修应对能力,有时候设备发生重复故障,有了这本记录,下次在发生同样的故障时五分钟就能搞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次,无纺布车间打来报修电话,1号线的机器停止运转了,而且他们也没有找到原因,但是警报器却一直在闪烁……他的脑海同时浮现出种种可能性的故障原因。当他奔到车间,一边听着当班班长的讲述,一边检查预想中的每一种可能,一遍下来没有发现问题,是不是遗漏了什么地方?再重新检查一次,检查到一半,他好像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健步跑到了主机台,转到设备底下,顷刻间钻出来了,手上拿着一个断了半截的螺丝钉,这时在一旁早已火烧眉毛的班长也放下了悬着的心,笑着对海青说:"还是你厉害,可把我急坏了,这批布要是赶不出来,可要耽搁销售的日期啊!到时麻烦就大了!"海青笑道:"五分钟给你搞定。"话音未落便跑了出去,当他奔到机修车间的零件柜后,却发现那个螺丝钉没有在它该在的地方,上上下下一阵翻找,还是没有寻到它的踪迹。眼看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他急忙掏出了宝典,凭着印象找到了有关的一些资料,发现干法车间主机线上有一个十分相似的螺丝钉,稍作改动的话应该可以拴上。于是,他便行动起来,找到那个螺丝钉,凭借自己以前在小金师傅那学到一些车床技术,生疏的操作起来,之后又是一轮锉刀打磨,等他拿着这颗救命稻草来到无纺布车间的时候,班长都已经在那急得直跺脚了,他二话不说马上钻到设备下把螺丝钉装了上去,并嘱咐班长把机器运转起来,看了看手表,不知不觉二十分钟过去了,刚才自己的承诺没有兑现,这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连忙向那班长道歉,而班长并没有责怪之意,看着被汗水浸透了的海青,掷地有声地说了声:"兄弟,辛苦了!"

  由于他高超的维修技巧和谦和态度,海青在各个车间的人缘都很好,采访过程中,一谈论起海青,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十六小时

  来到"新"的岗位后,起初张海青并没有适应。其中最麻烦的是倒班的时间差,下午4点钟接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足足16个小时的上班时间和工作强度让他备受煎熬,然而他硬是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

  下午3点半,海青就早早的来到了车间,一边更换工作服,一边聆听着刚回来休息的同事们正探讨的刚才那场攻坚战。刚换好半只鞋,电话又响了,原来是染色车间的蒸汽自动调节阀失灵了,需要及时抢修,负责染色车间的唐师傅,喝上一口水,喘着粗气就离开了,而海青也急忙换好行头跟了上去!按理说,这个点他还没有正式上班,而且又有专人负责,海青不必跟去,但那对海青来说却是提升自己专业技术能力的一次绝好机会。于是3点半到5点钟成为了他的黄金时间段,那时每一位同事都有可能成为他的师傅,更因为他虚心好学的谦逊态度,每一位师傅也都乐意把自己所擅长的技能传授于他。

  五点过后,同事们陆陆续续下班了,偌大的车间只剩下他一人,他并没有闲着,而是正伏案将刚才唐师傅所传详细地记录在他那宝典内,以备日后不时之需,这些实用的资料他也经常拿来和同事们一起分享、探讨。

  由于夜班执勤只有海青一个人,有时候他刚接好电话准备出门,又一个电话来了,在催促声中,夜晚的厂区内多了一个穿梭在各个车间的人影。有几次,当海青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间,电话就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了愤怒的声音:"搞什么呢?半天不接电话?是不是睡着了啊?"海青没有半点怨言,一句马上就到,便又冲了出去。那以后,海青对自己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更有效率的完成抢修任务,不耽搁任何时间。他还把每个车间最容易和最频繁出现的故障总结出来,在一次次的抢修之后,把这些应急技能传授于各个车间的班长,避免万一他来不及赶过来而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失。一次,基布车间减量线上,轧辊轴承坏了,如不及时修好,300多米的布将会因浸渍不良从一等品变成三等品甚至是残次品,一般白班情况下维修都需要半天的时间,但夜间海青用了它积累下来的独特修理方式,除了线上帮忙的车间员工外,他一个人只用2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采访时,设备部林华清经理说到海青,赞不绝口,他说:"就单单从一个人上了7年的夜班来说,这不是常人都能承受的,但是他不但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而且还从没有任何的怨言。在工作能力上,海青不仅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更成为了夜班生产的护航员。以前上夜班出现故障,一个维修人员碰到大的故障,基本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处理,自从海青接手了这个专职夜班,各个车间再也没有因为晚上出现设备故障而停机至天亮的事例了。现在因为设备搬迁、扩建,他夜间一个人不但完成车间设备的正常维修,甚至还需要完成白班所剩下的活。"

  一辈子

  2011年,是张海青来到华峰超纤的第8个年头,也是华峰超纤的技改年。根据公司的统筹安排,随着年产360平方米超纤基材扩建项目的收尾,大批新设备需要设备部的人员安装,原来的生产线要重新布局调整和搬迁、安装,张海青和机修车间的同事们要全力以赴,不但要完成上述任务,还要保证日常生产的设备维护运行,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要求参战人员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还要具备连续作战的体力。张海青,作为机修的骨干,虽然没有全程参与设备的安装和搬迁工作,但仍然在做好夜班设备维护运行的同时,有时还要放弃休息,帮着班组同时突击完成一些安装任务,比如扩幅线和浸渍线安装。即使这样,也有些遗憾,因为他始终觉得自己在公司最需要出力的时候没能帮到忙,自己愧对华峰人这个称号。车间负责人杨拥辉被张海青的言行所感动,安慰他说,"海青啊,换个角度想想!要是没有你在夜班辛勤的工作,我们白天哪还有精神去完成那么多的安装任务呢?而且你不是常常帮我们做一些收尾工作的吗?"

  在华峰超纤,就是靠着像张海青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平凡人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企业连续盈利,傲立国内超纤群雄,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张海青说,自己非常喜爱华峰,热爱自己的岗位,并立志要在这里奉献一辈子。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