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助跑

——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成立启用纪实

  本刊记者  一舟  刘贵高

  6月初,落户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历时一年筹备的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正式启用。

  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说,选择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这个世界500强集聚的"科技高地",是华峰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应用高新技术和实用先进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占领聚氨酯、聚酰胺领域技术制高点,以科技领先决胜市场竞争,助跑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自1994年以来,华峰进行"华丽"转身,迈入被誉为当今世界第五大发明的聚氨酯高分子材料领域,在"科技兴企"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不断丰富产业、产品结构,凭借先进的产业技术、卓越的产品品质和良好的市场信誉,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聚氨酯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先后取得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两枚"中国驰名商标"、五大系列产品被列为"国家行业标准主要起草制定单位"等殊荣。

  搭平台、巧借力,加大技术人才、研发经费两项投入

  科技创新是华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在企业创业初就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作为现在销售与收益支柱的技术产品。这种技术与产品在5年或10年后是否仍能作为该企业的支柱?可能谁也不敢打包票。因此,在现今这个技术进步非常神速的时代,为了5年、10年之后,现在就必须开始准备那时候可以作为支柱的技术与产品,进行战略性开发,不断地进行新品开发与技术积蓄,使产品将来能保持并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

  于是乎,华峰集团1998年就成立了行业首批企业技术中心,该中心2002年被浙江省经贸委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于2004年度综合评价为浙江省优秀企业技术中心。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华峰认识到,要成为国际一流的高品质的化工新材料供应商,就必须具备一流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和一流的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在成本和价格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下,华峰再创竞争新优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于是,华峰不惜投入,在建有一个国家级行业研发中心、一个省级技术中心、四个省部级研发机构的基础上,又新建一个材料科技研究院。

  据集团副总裁、材料科技研究院院长唐劲松介绍,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自2011年6月成立以来,作为华峰集团"十二五"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龙头,承担着集团内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新产业培养等项目研究职责,根据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先后完成了实验楼的基本建设、实验室的搭建;研发人员的引进培训;确立了具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组建了一支由美籍华人、浙江千人计划紧缺人才为领导,由中科院资深专家、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留学人员、专业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拥有了强大的顾问团队,包括由原国务院稀土专家组副组长和国家铝合金专家组成的铝合金顾问团队,由全国聚氨酯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聚氨酯专家组,由全国知名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组成的添加剂专家组等。这批技术人才将分布在铝合金室、催化剂室、聚氨酯室、添加剂室及分析室等五个专业研发科室团队中,就工业废气的催化剂开发、具有轻质高强耐蚀性能的铝合金热传输材料及环保型发泡体系、耐水解聚酯多元醇、高韧性防火保温材料、低硬度TPU等十几个项目进行研发。

  目前,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投入2000万元添置了包括气质联用、气相色谱仪、万能力学试验机、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重分析器、显微红外晶相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显微硬度计、显微电位扫描仪、接触角仪等国际高端先进设备,从硬件上为技术研发提供了保障。唐劲松院长颇有信心地说,有了大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加盟,加上研发经费的投入,预计2013年下半年部分项目就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华峰规定每年研发资金投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3%,用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确保技术领先。如果说,敢投入、善投入是华峰技术创新的"推进器",那么搭平台、巧借力则是华峰技术创新的"助推器",多年来,华峰与中国科技大学、东华大学、杜邦、巴斯夫、拜耳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通过企业内外的"两个平台、两种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建机制、出成效,坚持技术创新的“四个面向”

  以科技为先导,以环保、节能新产品开发为方向,以高新技术抢占市场的制高点,这是华峰的技术战略要点。

  科技创造效益,创新推动进步。近几年来,华峰完成科技项目立项81项,获得科技成果61项,承担"高性能减震垫用聚氨酯树脂"、"耐寒耐黄变高耐磨耗干法聚氨酯树脂"和"汽车座椅革用聚氨酯树脂研究与开发"等2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省级新产品23项,新产品销售占公司销售额的33%以上。

  "华峰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效益,这与企业把握市场规律、了解用户需求分不开,更与华峰建立以全面协同创新为特色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分不开"唐劲松院长说,"今后,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研发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全员创新机制,以机制创新激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曾说,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一项纯物质技术的创新,远没有一个根本性制度的创新来得艰难、来得紧迫。华峰构建"一核多点、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具体地说,"一核"就是以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载体与平台;"多点"就是包括分布在温州、上海、重庆、辽宁等多区域并涉及多产业的技术分中心等;"开放"就是以更大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促进产学研联合,包括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等开展战略合作,充分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把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国际化的新产品研发平台和交流平台;"协同"就是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与分布在各地各产业技术分中心间的战略协同,与市场、生产制造等部门的跨职能协同,与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的全面协同。

  发展路线已经确定,剩下的就是执行。面对记者就今后上海华峰材料研究院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哪几方面去体现的提问,唐劲松院长不假思索地用"四个面向"来作答。一是面向集团,积极打造信息平台、分析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新产品研发平台,为各公司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二是面向市场,加强与集团各公司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注重与主管市场的营销部门的沟通,力争开发出能够引领市场的产品;三是面向世界,要在国际舞台上与跨国大公司进行正面竞争;四是面向未来,拓展技术、开拓思想,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敢于承担与集团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应的社会责任及研发责任,为集团长期的战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后上海华峰材料科技研究院将围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是项目管理。包括对本院人员、相关公司研发人员、市场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外部专家等的统一管理,目的在于与公司相关人员做好交流,依靠公司的力量,提升团队的合作、效益和绩效;第二,是开放交流。项目管理的核心是依靠团队精神,而团队精神的要害是开放型的交流。研究院将通过打造信息平台、分析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和新产品研发平台,进一步做好与各公司及合作院校的开放式的人员交流、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流;第三,是激励机制。我们正在建立一整套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形成的基点是要将激励措施落实到团队,为技术人员晋升打开通道;第四,是整合资源。充分依靠集团各公司在项目开发、研发人才、市场开拓、工程设备等各方面资源,构建研究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际国内大中企业的沟通联系平台。并制定技术创新方案,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咨询诊断,开展技术难题攻关、项目配对等,推动"产学研"结合。第五,是申请横纵向课题。积极申请国家支持的带有战略性的课题,比如"863计划"、"火炬计划"等,将申请的课题与国家计划挂上钩,并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展研发工作;同时借助科技研究院的平台,承接和受理外来的委托研发业务,以求开阔自身的视野,创造新的效益。唐劲松院长说,没有横向和纵向就没有面向市场和面向未来的概念。

  在谈到未来华峰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会成为什么样的一家企业时,唐劲松院长不无兴奋地说,当前,华峰已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快速积累起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通过开放式全面创新,整合全球资源,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在若干核心技术和工艺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知识产权,整体上代表国内聚氨酯行业的最高技术进步水平并基本具备与国际行业领先企业相抗衡的技术实力。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实现企业在技术、品牌、质量、产品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全面领先,引领全球聚氨酯行业技术进步,成为化工行业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只要我们继续做好科技创新文章,未来的华峰一定是能够站在国际舞台上与国际行业巨头一决高下的,也就是说,未来的国际化工企业一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来自中国,她就叫:华峰!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