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集团:行业翘楚一诺千金

■ 本刊记者/一舟

    在“中国经济百强县”瑞安,国际一流的高品质的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华峰集团就坐落于此。二十年发展,华峰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两个“中国名牌产品”、两枚“中国驰名商标”、两家上市公司,集团旗下“四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行业甚至是全球行业的“翘楚”。华峰和它的领头人尤小平,已经成了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面旗帜。

    作为华峰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尤小平在“轻工”支撑经济的温州,独辟蹊径进入“石化”领域。他用了20年时间,登临聚氨酯行业“华峰之巅”,把注册资本50万元的小企业,做成资产总值110亿元的行业“巨头”,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建设成为一个产业遍及全国的聚氨酯工业王国。

    在创业前,尤小平有一段跑销售的经历。多年天南地北跑销售的这段经历,历练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干练的处事能力,也使他悟得了只有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务实诚信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这些经验使他在今后的创业中受益匪浅。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温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潮起潮涌。温州人潜在的经商意识在走南闯北中复苏了。不甘寂寞的尤小平毅然决然放弃了当时人们羡慕的一个集体企业副厂长的职位,准备“下海”。

    1991年,尤小平开始筹办办厂的各项手续,并协同弟妹共同创业。当年5月,尤小平投资50万元创办的从事简单的塑料制品加工的红帽子企业瑞安市塑料十一厂(华峰的前身)正式挂牌成立。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终于诞生了!

    作为一名目光高远的企业家,尤小平从建厂那一天起,就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视为立业之基。凭着过硬的质量和娴熟的销售手段,尤小平创办的塑料十一厂的业务蒸蒸日上,越做越大。1991年,塑料十一厂的年产值还只有409万元,第二年便直线上升至1193万元。到了1994年,年产值更是高达1817万元。

    尤小平认识到“低门槛”必定让产业走进“死胡同”,他将目光瞄准了聚氨酯鞋底原液。1995年1月,初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尤小平,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起了一条聚氨酯鞋底原液的生产线,跃过塑料制品加工业这个过低的产业门槛,撕开了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的层层防线,冲进了这个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高分子材料产业。

    这是华峰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成功转型,更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经过第一次产业转型的成功,尤小平坚定了对聚氨酯产业发展的信心。1997年,华峰的产值达到2亿多元,可谓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产品更是供不应求。然而尤小平没有停止产业扩张的步伐,转而瞄准当时温州制革业的主要原料合成革树脂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商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入2000万元再打造一条聚氨酯革用树脂生产线。尤小平说,与其看着这些原料从国外进口,还不如自己生产,分享这块“大蛋糕”。

    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整个行业普遍不景气。这个决定一提出,就遭到了公司董事会的质疑。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冒险的决定,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年的销售总额达3亿元。

    作为企业决策者,尤小平想得比较多:“危机下企业只有立稳脚跟,迅速壮大,才没有被吃掉的危险。”随着温州制革业的发展,其生产原料合成革树脂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1999年,尤小平再出惊人之举,投资有“贵族”产品之称的聚氨酯纤维(即氨纶)产业,这次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赞成。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交所A股上市,实现了温州民企国内上市“零”的突破。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寒潮席卷全球,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一时,“裁员减薪”成为那时一些国内企业救活自身的通用“秘籍”。面对寒潮袭来,华峰下属各公司也同其他制造企业一样,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开工不足的情况。然而华峰坚持“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在企业里做出了“不减薪,不裁员”、“不让一个员工下岗”的承诺。与此同时,华峰适时推出带薪年休制度,采取带薪培训、带薪休息的缓冲方式化解困难,有效稳定了员工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员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实现”,华峰在温州民营企业中率先推出了员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住房问题上,华峰投资4亿多元,建造了专家楼和员工公寓,为有住宿困难的外来员工提供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住宿条件。

    近两年来,华峰三次普涨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薪酬,使员工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激情。

    在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的同时,作为企业掌门人的尤小平没有忽略员工更高的精神需求和良好的精神享受。他从吃、穿、住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等精神层面各个角度去满足员工的需求。

    尤小平不仅善待员工,对公司员工实施人性关怀,同时他也善待客户,与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了一条安全、稳固的、强强互补的社会化的“供应链”。

    有一次,华峰超纤公司接到广东经销商海岛公司的一个电话:“有一位重要客户提出一笔两天内交货的订单,完成这笔交货,对公司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时华峰生产繁忙,按正常情况不可能满足这个客户的要求。得知消息的尤小平却说:“客户的需求就是华峰的责任”。华峰毅然接下了这笔订单。为了公司的信誉,华峰发动车间员工的能动性,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仅24小时,客户的产品赶出来了!由于温州距离广东路途遥远,1天时间,无论如何不能把产品运到客户手中。了解这一情况,尤小平又立即要求将这批货物由海运改为空运。这一改就给华峰增加了数十万元的运费。有个别人想不通,可尤小平说:“为了保证信誉,几十万元值!再多也值!华峰人一诺千金,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无独有偶,2009年9月5日,华峰氨纶公司包装员工发现一产品外观与正常产品对比有少许差异,秉着“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的质量意识,她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了发现的不合格品的情况。接到汇报后,尤小平责令该公司立即召开质量事故现场分析会,当找到造成这批“瑕疵”产品的症结后,该批产品已经发往公司各驻外办事处和部分客户处,尤小平毫不犹豫作出了决定:“为了公司的品牌信誉,我们必须对所有‘瑕疵’品进行追回处理。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我们也不能让不良产品流到用户手中,造成用户的损失!”

    这些只是华峰集团诚信经营、注重承诺众多事例的冰山一角。

    华峰始终坚持以诚信做强做大事业。在华峰,诚信被员工们理解为对承诺负责。

    2005年,聚氨酯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如果华峰将上涨之后的成本转移到终端用户的身上,必然会引起鞋革类企业生产成本的巨涨。作为国内聚氨酯产品制造的龙头企业,华峰主动承担了价格压力,为稳定下游行业市场秩序做出了贡献。2009年初的国际金融危机,华峰部分长期合作的下游客户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生存考验。在这一时期,根据合作的诚信度,不管市场上原材料供应多么紧张,尤小平总是竭尽全力保证客户的产品供应,为客户铺货周转资金,把客户这个“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损失降到最低。

    诚信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习惯。多年来,华峰为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创业、共同利益、共同发展”的企业核心理念。始终把诚信纳税、依法纳税作为企业立足长远发展、树立良好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来做。2000年以来,随着华峰集团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税收平均每年也呈两位数递增。20年来,共计上交税金50多亿元。其中,2004年上交税金近两亿元,在国家税务总局民营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中列第22位;2010年,以4.28亿元纳税名列温州企业前茅。同时连续10多年稳居瑞安市工业企业纳税榜首,并连续多年被国家、地方税务局授予 “AAA级纳税信用企业”荣誉。

    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尤小平认为,民营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在改革开放当中发展起来的企业,应该“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报答国家、回报社会。站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来讲,企业的形象、品牌应该放在首位,像有几十亿的营业额的企业,一年一般都会交纳几亿的税收,在这种情形下,还要想去偷税漏税,肯定是得不偿失的。民营企业能有今天,真的很不容易。首先是党的好政策,我们才会有今天;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扶持,我们才会有今天,而我们民营企业也是历经风雨,才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假如有一个或者某几个,或者一小批民营企业在纳税诚信上出现危机的话,那就太可惜了,同时也会对整个非公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华峰,带头人尤小平讲诚信,管理人员讲诚信,员工也讲诚信。是诚信让华峰诚待员工与客户,是诚信让华峰追求阳光下的利润,是诚信让华峰得到用户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是诚信提高了华峰的知名度、可信度,是诚信促使了华峰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原载于2011年11月4日《浙江日报》)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