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峰超纤, 崛起在金山之巅

在上海金山,一提起华峰超纤,知道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发出感慨和赞叹;而作为华峰超纤的一员,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油然升起自豪感。

创新,华峰超纤跨越发展的助推器

2010年1月28日,叶芬弟总经理从国家行业协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会长廖正品手中郑重地接过了“中国聚氨酯超细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基地”的牌匾,仪式上,廖会长对华峰超纤的飞速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华峰超纤对我国民族超纤产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毫不吝啬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说,由华峰超纤承担“中国聚氨酯超细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基地”的重任,当之无愧。

今年5月,华峰超纤以1100万米的产能位列2010年度国内超纤企业榜首;紧接着,在由中国塑协举行的2010年度国内人造革、合成革行业“十五强”综合评比中,华峰超纤以98.23的高分傲居群雄之首。

华峰超纤诞生之际,恰逢党的“十六”大召开之时,伴随着国家把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列为国家产业发展重点,并将自主创新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生逢其时的华峰超纤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抢得先机,跻身于富有生机的超纤合成革这一朝阳产业领域,紧紧把握创新理念不放松,以打造中国一流超纤生产基地为己任,朝着制高点勇往直前。

2010年底,年产360平方米超纤基材扩建项目顺利竣工。标志着自2003年底第一卷超纤合成革的问世起的7年间里,华峰超纤先后经历了大大小小的7次技术改造,从最初的1条进口无纺布生产线、国产纺丝线、干法线等,到拥有4台无纺布、3条纺丝线、5条浸渍线,以及完整的超纤产业链;2010年超纤产量1100万米,是2004年的7倍多,产能已跃升至国内第一,并且基本掌握了行业内的话语权,成了国内名副其实的超纤合成革龙头企业。但这绝非决策者们的终极目标。他们的推崇的是:以创新为统领,追求更高,更强,更新。

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始终都围绕着企业发展和产能扩张自始至终地进行着,精心谋划“创新模式”,推行了一系创新举措,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保障,率先建立了绩效管理模式。一是通过与华东理工大学和日本聚氨酯株式会社等开展技术交流与协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不断迈向超纤新领域,在汽车阻燃座椅革及内饰用材、安全鞋用革、高性能聚氨酯环保树脂等加强科技攻关,增强了企业综合实力;二是创新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考核,对业务部门和研发人员业绩进行科学评估;三是通过建立研发经费核算体系,科学合理准确地核算研发经费支出,规范核算管理经费和研究开发费用,实现经费支出的准确性、有效性;四是在一线车间推行绩效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建起了上海市第一家超纤企业的技术中心;成为上海市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型复合材料束状超细纤维聚氨酯高档仿真合成革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申请了33项发明专利,其中,4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5项外观设计获得了授权;2项《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革》和《安全鞋用革》被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

2011年夏季,上市募投项目—600万平方米/年定岛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技改项目正在新征用的地块上奠基。届时,勃发生机的“中国聚氨酯超细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会更具规模,使华峰超纤在国内行业中的榜首地位愈加巩固!

关爱,塑造人的心灵文化“配方”

关于企业文化,叶芬弟总经理有一段独到的论述,他说,管理制度是刚性的,企业文化是柔性的;仅靠制度管理企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如果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约束员工在企业里的一切职业行为的“法纲”;那么,具有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则是塑造员工心灵的美味“鸡汤”。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数字呈比例递增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企业文化的创新与丰富、员工队伍的建设、人文素质的提高,亦同样不可或缺,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近九年来创业历程中,华峰超纤一直以“四个共同”核心文化理念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打造华峰超纤特有的、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既从华峰这肥沃的文化土壤汲取无尽的养分,又不断丰富“四个共同”博大的内涵。

2008年当人们还留恋于迷人的旖旎春色之时,突如袭来的“5.12”大地震一下子把公司一百多名四川籍员工击懵了!一时间,通往灾区的信息中断,与家人无法联系,父母怎么样?亲人有无受伤?房子是否倒塌?一切都无从而知,有的要请假回家,有的情绪低落,无心工作,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为了稳定员工的情绪,叶总立即召集党支部、工会负责人商讨办法,一面组织人员对员工进行安抚、慰问,一面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灾区情况;同时,安排专人对每位四川籍员工家庭受灾情况进行走访调查核实,最终确定了共有79位员工家里不同程度的受灾,公司拿出了5万元为这些员工发放了慰问金;党支部、工会和各车间领导也都与这些员工深入交流,掌握他们的动态,合成革车间还帮助何名骄买机票,去看望在灾区工作的父亲。这些义举使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水乳交融,员工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团队的关爱和家庭般的温暖。

金秋时节,又将有50多位员工喜迁新近装修竣工的第二幢宿舍楼。新宿舍,全部是单元套房,现代化的家具、空调、厨房和洗浴设施一应俱全,员工们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公司全都做到了。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公司不惜拿出近22亩土地,先后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了二幢宿舍楼和食堂,建筑总面积达一万多平米,并让非沪籍员工不必花费高昂的房租住上崭新宿舍楼,为他们省却了一大笔开销。今年5月,公司将职工之家(员工娱乐场所)搬到了新建的近600平米的场地,除了保留了原有的阅览室、台球、乒乓球等设施外,还新增添了培训教室和医务室(与山阳医院合办),又赋予其以新的功能。

或许,有100个专家学者对培育、建设企业文化有着100种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但在华峰超纤的领导眼里,一切为员工着想,把员工利益放在心里,真真切切的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实在在困难,把人心凝聚在企业发展上,就是最好的企业文化,也是对“四个共同”理念的最好的诠释,使其在华峰超纤不断延伸与升华。

在每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的工资条里都有学历津贴,尽管只有一、二百元,钱数虽不多,却体现了公司知识的尊重,对每位学有所长的员工给予的鼓励和褒扬,使崇尚学习的人文气息更加浓厚。每当说起这些,许多外单位大学生无不投来羡慕的眼神。

至于像全员热心捐款37800元,用爱心救助赵小囡;每年一度的趣味运动会、卡拉OK歌会;方兴未艾的读书活动;技能比武为技术能手提供一展身手的舞台等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和文化创新案例、关爱员工的“配方”,在华峰超纤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在以“四个共同”核心理念搭建的公平大舞台上,不论是谁,不分你我,都可以尽情地施展才华,演绎每个人的多彩人生。

     
© 华峰集团2009-2010版权所有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敬请致电编辑部联系,否则,本刊保留依法追诉之权利